教育体制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面对改革开放和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形势,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显得更加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合格师资和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期教育发展指导思想,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出后,按照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提出了榆社县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使各级各类学校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振兴局面。
(一)教育体制改革起步
八十年代初,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全县学校在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中学任命了书记、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小学任命了联合校长、中心校长。1984年至1985年,全县实行了“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体制,改变了县教育行政部门单一管理、又统得过死的状况,有效地发挥了乡村两级办学的积极性。韩村乡、两河口乡不惜重资,以优厚待遇招聘教师,为全县树立了榜样。同时为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增强教育管理职能,各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一套新型的管理体制,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幼儿教育走上正轨
中央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后,榆社县各幼儿园遵照《纲要》要求,优化布局,扩园增师,开全课程,广泛开展启蒙趣味教育。1982年,县化肥厂、电表厂、元件厂、商业局和城关村等单位先后办起幼儿园。1985年,全县有47所幼儿园,在园幼儿3706名,幼儿教师和保育员79名。县直机关幼儿园幼儿教师业务基本达到“五会”,即会唱歌、会跳舞、会弹琴、会绘画、会讲普通话。园内有滑梯、转椅等活动器材,有手风琴、电子琴、幻灯机和收录机等教具,被晋中地区教育局命名为“示范幼儿园”。1988年后,全县幼儿教育改变小学化的倾向,注重保育教育相结合,增强幼儿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园内建设也逐步向绿化、美化、儿童化方向发展。1992年,全县有幼儿园70所,在园幼儿2486名,幼儿入园率达到68%,专职幼儿教师105名。
(三)中小学教育健康发展
1982年,小学教育贯彻党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全面改革整顿教师队伍,一部分七年制学校撤销初中班,小学教育恢复正规。1983年,全县小学增到342所,在校学生达2.18万人。1985年,韩村乡大胆改革和尝试,实行教师聘任制,村乡合同制,优化组合,教学取得优异成绩。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全县教育事业纳入依法兴教的轨道。县教育局抽调28人组成检查验收组,对全县14个乡镇、252所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进行检查验收。全县平均入学率达到99.5%,巩固率达到99.8%,毕业率达到99.4%。1988年后,全县小学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县、乡两级成立教育委员会,狠抓小学基础教育。1992年,全县小学有351所,在校学生1.5万人。达到国家一类标准7所,二类标准48所,三类标准296所。实现“一无两有”(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的学校326所。有1/3的学校初步实现体育器材、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三配套。全县小学占地面积达37.4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11万平方米。课程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劳动。
1982年后,榆社县贯彻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全县中学教育结构,压缩高中,整顿初中,大力普及小学。撤销县“五七”大学,复原榆社中学。1980年,中学教育布点调整为讲堂、云簇中学各招一个高中班,全县设初中学校64所。1983年,初中改设为33所。1985年后,贯彻党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广泛开展示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1986年,全县中学22所,其中初中18所,高中1所,8年制中学3所,在校学生6565人,教职工450人(专职教师375人)。1987至1991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学设施,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中学教育发展。到1992年,全县共有中学26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25所(职中1所)。达到国家“一无两有”一类标准1所,二类3所,三类20所。有初中学生6430人(职业中学385人),高中906人,教职工615人(专职教师472人)。课程设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美术、劳动。1991年4月5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全县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力度,改善了办学条件。1990年,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达483万元,城乡集资314.5万元,人民教育资金50万元,累计用于教育事业的投资达847.5万元。一年内全县兴建、改建、维修校舍7294平方米,添置课桌凳2652套,使97%的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无危房、有图书、有教学仪器),部分学校实现了“三配套”,加快了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至1992年底,榆社籍青峪村人李世平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关村人李奎元留学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讲堂人田友亮、田友刚留学美国墨西哥州立大学,张念同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梁新平留学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均获博士学位,马岚村人任永红留学美国布里沃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四)成人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1978年,榆社县教育局成立了工农教育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对全县各阶层的文化结构进行了全面普查,制定扫盲计划,把扫盲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提高扫盲成效。至1992年,全县有文盲7828人,其中5402人脱盲。同时,还办了11所农民技术学校,有1500余人参加技术学习。1982年以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成立了县、乡两级工农教育委员会,干部职工教育迅速发展。至1985年,参加初中文化补习班学员共613人,高中文化补习班学员196人。1985年,在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省、地两级招生考试中,被录取的23名学员都是高中文化课补习班毕业的学员。此外,从1982年以来,不少干部职工通过自学进修,参加了山西省成人自学考试,至1992年领取单科结业证570人,领取毕业证19人。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截至1985年,为280余名教师平反了“文化大革命”和反右时期的冤假错案;给从事教育工作25年以上的217名老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证章;教师中的共产党员由1980年的297名增至453名;有16名教师当选县人大代表,有1人当选为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有7名教师成为县政协委员。1982年至1992年,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60余人次,受到地级表彰的107人次。1982年以来,教师连续5次调整工资。从1984年起,给教师中的大专毕业生和1962年前参加工作的教师浮动一级工资。民办教师的工资从1985年起,改为国家负担,实行工资制,其补助一般是公办教师的一半。为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改革开放以来至1992年,给教师家属转为城镇户口的59户,为教职工解决住房困难的420余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畅通教师培训渠道。截至1985年,全县教职工1359人,专任教师1226人,其中参加中师培训的小学教师93人,参加专科以上培训的初中教师38人。全县教师在参加教材教法过关考试中,有865人领到了专业合格证书,167人领取了免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