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运动和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三、红卫兵运动和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1966年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8月8日,全会通过主要由中央文革小组起草、经毛泽东审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十六条”规定这次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十六条”成为继“五一六通知”后,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又一“左”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左”倾方针在党中央开始占据了统治地位。

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红卫兵组织迅速发展,形成席卷全国的红卫兵运动。在“造反有理”的号召下,这些幼稚而狂热、单纯又盲从的青少年,以简单、粗暴、蛮横的行动打击他们认定的“牛鬼蛇神”,使“打碎”“火烧”“砸烂”等口号和行为风行一时。8月23日,《山西日报》刊登新华社关于“首都红卫兵开始扫‘四旧’的消息后,榆社县的中学生闻风而动,冲出校门破“四旧”,开始在全县大搞所谓“破四旧、立四新”活动,一些文物古迹遭到破坏,许多干部教师受到冲击。此前,一些学生还将自己带有福、禄、寿等所谓“封、资、修”的名字改为带有革命性的名字。

9月15日,山西省“红卫兵”组织“红卫兵联络总站”成立。随后,榆社中学、云簇中学、社城中学、郝壁中学“红卫兵”组织相继成立,中共榆社县委派驻榆社中学工作组改为联络员。9月下旬,榆社中学等4所中学红卫兵组织选出8名“红卫兵”,代表全县“红卫兵”赴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同时,榆社中学的学生首次自发在榆社县城开展游行活动,欢呼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等口号。随后,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也自发成立了“红卫兵”组织。10月上旬,太原三中26名学生到榆社串联,在县城大街到处张贴标语,并与榆社县“红卫兵”一起到单位揪斗干部。10月中旬,榆社中学的高中学生首先外出串联,初中学生紧随其后开始外出串联。到10月底,榆社中学、云簇中学、社城中学、郝壁中学绝大部分学生和一些教师纷纷外出,到全国各地开展串联活动,有的乘车到北京、韶山、上海、南京、广州等地,有的徒步至延安,部分小学老师也加入到串联的行列。

1966年10月1日,《红旗》杂志第13期发表《在毛泽东思想的大路上前进》的社论,说:“有极少数人采取新的形式欺骗群众,对抗十六条,顽固地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必须彻底批判。”这篇社论首次提出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问题。在随后召开的以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为主题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伯达、林彪按照统一基调先后作主题发言。中央工作会议后,林彪、陈伯达在会上的发言讲话被大量印发,由此,在全国掀起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浪潮。

11月6日,社城小学教师代表外出串联,组成毛泽东思想“一一·六”战斗队,在太原市加入了全国小学教师“红色造反军”。11月9日,全县教师在县城开会,学习“文化大革命”有关文件精神。会后,组织各联校代表29人外出参观学习“文化大革命”的所谓经验,并在太原加入全国教师“红色造反团”。返县后,组织成立了“教师红色造反团榆社分团”,并在县城召开大会,批判教育界的所谓“走资派”“三反分子”“黑帮”。11月中旬,县委宣传部抽调10余名教师在县城各街道墙壁书写毛主席语录,大搞“红海洋”。12月中旬,城关完小、云簇完小的教师外出串联回到榆社后,分别成立“长江巨浪”“挥斥方遒”等造反组织。同期,全县各单位“造反派”开始揪斗所谓“走资派”“三反分子”“黑帮”以及历史上或家庭有问题的人。

1967年1月1日,榆社县赴绛县参观学习的11名教师在山西省第一招待所成立“毛泽东思想一·一宣传队”。返县后,到处印发传单,张贴大字报。在其影响下,榆社县造反派纷纷效仿,县城“大字报”铺天盖地。本月开始,榆社县造反派开始多次在县委、县人委、榆社中学、人民大礼堂以及一些公社和单位驻地揪斗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县人委)和部、委、局负责人及单位和公社负责人,给他们戴高帽、挂黑牌,拳打脚踢,让他们低头认罪,并随时游行示众。2月下旬,根据周恩来总理保护各级领导人身安全的指示,榆社县将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县人委)的10余名领导干部暂由县公安局羁押于县看守所,让他们参加拉水等体力劳动,并随时接受造反派的纠斗。

12月上旬,造反派在县城漳洼淤(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揪斗所谓省委、地委、县委一条黑线“走资派”。这样,在“踢开党委闹革命”“造走资派的反”和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大力宣传下,全县各级党政机关、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县委、县人委主要负责人受到严重冲击,各地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县委、县人委以及各公社政权机构陷入半瘫痪或瘫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