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榆社县的形势与任务
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致开幕词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与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化为国内阶级矛盾,中国也展开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为了求得和平,8月28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略,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然而,国民党对停战毫无诚意,就在停战令下达的同时,即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并不断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
盘踞在山西的阎锡山集团,为了维护其在山西的独裁统治,使出惯用的反革命两面派手法,一面高喊要建立和平民主的新秩序,假惺惺地要求共产党派代表同他谈判;一面却接受蒋介石密令,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一切民主力量,取消解放区,独吞抗战胜利果实,继续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并调兵遣将,秘密部署,命其盘踞在同蒲铁路北段的军队向解放区蚕食进攻,妄图扩大占领地。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挑起了全国规模的内战。
榆社虽是老解放区,但在抗日战争结束时期,与本县毗邻的太谷、榆次、太原等地被阎锡山军队占领,南部上党地区的长治、潞城、长子、屯留、壶关、襄垣等地又被阎锡山派重兵武装抢占。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使榆社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自卫战争的战略基地之一,成为人民武装的大后方。另一方面,榆社全境解放后,农业生产基础仍很薄弱,生产力水平也极为低下,榆社人民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家园的同时,发展生产的任务极其艰巨。此外,继续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政权巩固、支援前线战斗、加强党的建设以及发展各项事业等任务,也是摆在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和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