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农村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经营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榆社县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重点在主导产业扩张、龙头企业培养、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高效农业。榆社在这一时期农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为粮食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是玉米、谷类、豆类,农作物分布最广、占用耕地最多,农业效益较低。到199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80%以上,玉米播种面积达8.04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80%。通过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播种面积一度下降,1999年下降为4.82万亩。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种植粮食作物的种类逐渐增多,主要以种植玉米、谷子、高粱、黄豆为主,还种有莜麦、黍(糜子)、稷(软谷子)、红豆、绿豆、小豆、扁豆、豌豆、青豆等小杂粮。粮食作物呈现多元化布局,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6000万公斤上下。1997年,随着地膜覆盖、立体种植、规模经营等新科技、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全县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在科技部门的帮助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举办实用新科技等集中培训750期,有效培训21200人(次),其中专门对党员培训32期,有效培训1630人(次)。62000亩地膜覆盖作物和38000亩立体种植作物长势良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粮食生产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推进规模养殖。发展规模养殖是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九五”时期确立的农业三大重点战役之一。1997年,全县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拨专款92.4万元,用于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严格建舍标准,实施科学饲养,推广先进技术,强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提高了全县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商品化、高效化水平。全县有11个乡镇、22个村建成规模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户发展到236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3%。养猪100头以上的达到6户,最大的养猪户已出栏113头,收入90400元。规模养殖小区的建设,促进了全县畜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县猪、牛、羊、鸡的存栏数分别为38858头、44038头、97534只、52000只,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由21.3%提高到34.2%,基本上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实施果业精品工程。1997年,全县有计划、分步骤地铺开林果精品工程建设,果园面积发展到5.03万亩,其中苹果园4.04万亩、梨园3495亩、葡萄园585亩、其他园5835亩;总产382万公斤,其中苹果281.8万公斤、梨35.9万公斤、葡萄5.3万公斤;干果经济林面积4万亩,核桃产量181.5万公斤。同年,全县林果业收入1407万元,农村人均林果收入117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44%。1998年,大力发展名、特、优品种,建设干果经济林3.5万亩,核桃总产207.7万公斤、仁用杏96.3万公斤。同年,榆社县林果总产350.1万公斤,林果收入达2940万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245元。

引进蔬菜大棚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期,榆社县首次引进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逐步由传统大田蔬菜种植向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转变。大棚蔬菜栽培从8月开始,到翌年6月结束,经历秋、冬、春三季,可以连续生产三茬蔬菜,大棚菜的种植,从季节上变冬闲为冬忙,增加了蔬菜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增添了品种,蔬菜种植品种繁多,新鲜蔬菜全年供应,改变了冬、春吃菜只有白菜、土豆的传统习惯。199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718亩,其中新增塑料大棚100个、开发大田蔬菜5000亩,总产量达5211吨。1996年,全县蔬菜种植5700亩,其中新建塑料大棚150个,总产量3965吨。1998年,又推广瓜菜高产技术系列,包括优种使用、日光温室、保鲜、贮藏、加工等技术,新发展无公害蔬菜6000亩,总产量4978吨。200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2300亩,总产量达到17835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至此,全县逐步形成了粮食、畜牧、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并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扶持培育“公司+农户+基地”的龙头企业,构建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全县的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服务功能日益加强。华榆食品集团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形成饲料加工、仔鸡供应、农户分散饲养、保护价集中收购、统一屠宰、冷冻贮藏、市场销售的一条龙经营服务,培育肉鸡养殖大户480户,饲养量达到37万只,华榆牌产品销售到省内及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该公司被确定为全省10个重点扶持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之一。农业引进项目的肉牛育肥屠宰生产线,也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春康牌肉制品打入太原市场,带动了村民的发家致富,带动了农村及全县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