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在发展乡镇企业上,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适时总结和确定了“挖内涵、扩外延、上水平、创名优、增效益”的发展方针,相继出台了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鼓励乡镇企业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进一步扩大横向联合。号召全县临退休人员和技术人员服务企业,发挥特长优势,帮扶乡镇企业,允许获得个人合理报酬,从而大大促进了城乡经济协作,推动了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1984年12月,投资76万元建成的榆社县胶丸厂,次年生产药用胶囊0.74亿粒。到1990年底,县胶丸厂先后兼并河南街胶丸厂和县第二胶丸厂,并投资100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达到8亿粒,成为华北最大的胶囊生产基地。1992年,又投资526万元,引进两条自动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增加5亿粒,从业人员达到1100余人,固定资产达到900万元,同年生产药用胶囊10.5亿粒,产值760万元,利润24万元,上缴税金44万元,成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1986年,国家投资88万元,对榆社县丝织厂进行设备配套,新增缫丝设备6台,丝织设备82台,并对织机进行了更新,产品花色增多,成本降低。梅花牌白厂丝被评为晋中地区优秀新产品,印花丝条呢荣获全省纺织系统新产品奖,其中白厂丝还远销俄罗斯、日本。1986年,在省、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榆社县工业企业开发引进了22种新产品,包括丝织厂的西服呢、雪花呢、大纹呢、叠纱绸、美丽绸、紫金绸、纬丽绸、羽纱、哔叽面料9个花色品种;县酒厂的鹿茸酒小香槟、高粱大曲、淀粉酶;县元件总厂的铜管;县综合厂的折叠式台灯、合理用电控制器、吹塑工艺品;县大修厂的钢丝缠绕油压机;云簇造纸厂的纸制品等。1992年9月,榆社县学习隰县经验,大力兴办实体经济。县委、县政府根据《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若干意见》,先后建立实体经济近60个。其中有县政府驻北京、青岛、成都、乌鲁木齐、阳泉、太原、榆次办事处9个;各乡镇农工商服务总公司14个;县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开发服务中心等37个。这个时期的榆社乡镇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发展农村经济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政策还不够宽松,发展集体企业多,个体企业少,缺少灵活变通的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突出的问题是税负重、摊派多、资金不足。(二)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仍不够合理,调整的效果还不够明显。重工业占了大头,轻工业相对较弱;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和名优产品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政企不分,管理落后。主要是利润分配权、投资决策权尚未全部放给企业,乡镇企业仍未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因而,扩张速度和生产效率都极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