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权建设,整顿党的组织

三、加强政权建设,整顿党的组织

1.加强政权建设

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问题。在抗日根据地内,实行民主政治,建立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是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工作,是团结各阶层抗日力量的新的政权形式,也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在根据地的集中体现。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指出:“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是为了保证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全面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40年4月11日至26日,在驻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黎城县召开了太行、太岳、冀南3个地区的高级干部会议,通称“黎城会议”。会议根据中共中央2月1日发出的《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2月10日发出的《关于战略方针的指示》,结合晋冀豫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华北自抗战以来两年零10个月的工作,讨论了形势、任务和策略等问题,提出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今后建设的任务,部署了建党、建政、建军三位一体的任务。

榆社县建立的边区领导下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县政权,是以“三三制”为原则,经过民主选举和按照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权结构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最高权力机关,行政上设县、区两级政府,县级设司法科。1938年,中共榆社县委领导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实行民选村长制。1939年,榆社县抗日根据地普遍进行了区村政权的民主改革,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村民代表会和村公所、区公所。1940年2月中旬,县委组织召开全县区级干部会议,县委书记陈舜英在会上作出《怎样建设一个老百姓的政权》的政治报告,为全县干部指明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建设的性质、任务、办法等,促进了县、区、村三级政权的全面建设。4月13日,中共榆社县委主持召开了榆社县临时参议会成立大会,榆社县大地主张企西当选县参议员。抗日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使各阶层、各党派团结抗日的局面进步巩固。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通过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制定施政纲领,并陆续制定、颁布一些重要的法规和相关条例,逐步形成了一套新型的民主主义制度,使根据地的政权建设逐步转入正轨。

2.整顿党的组织

全国抗战爆发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斗争的需要,榆社县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党员队伍得到迅速扩大。到1940年初,全县的党员发展到1986人,基层组织发展到107个,党支部99个。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数量,忽视了质量,降低了党员标准,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甚至一些阶级异己分子、敌特奸细也趁机混入了党内。

1939年9月,中共晋冀豫全区党员代表大会,提出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10月,中共晋东地委召开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区党委的工作方法,特别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干部学习和党员教育,号召抓好党组织的巩固等重大活动。1939年秋,粉碎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后,中共晋冀豫一地委向各县发出“巩固党组织,加强干部审查教育”的指示信。强调“支部保证一切”,加强支部工作是巩固组织的基本环节。1940年4月中旬,中共榆社县委适应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的文化素质,建立了中共榆社县委党校(对外称抗日积极分子训练班),明确县委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县、区、村党员,学习党的时事政治和方针、政策,学习文化课,开设时事政治课、党的基本知识课、文化课等课程。县委党校校长由中共榆社县委书记王谦担任,副校长由赵维基担任。同时,建立了县委党校党总支部,赵维基任总支部书记,李殿岗、赵瑞芝为党总支部委员。同月,中共北方局黎城会议后,中共榆社县委按照中共晋冀豫一地委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此保证党员的质量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7月4日,中共晋冀豫二地委召开组织工作联席会议,提出“加强党的组织工作”的口号,指出组织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整顿支部工作、创造实验支部,隐蔽组织、联系群众,改造干部、提高干部质量,掌握政权、研究政策、保证政府的各项法令的实施。到年底,通过整顿党的组织和纯洁党员队伍工作,全县党的基层组织降为105个,中共党员降为1757人。

1941年5月,针对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榆社县委责成县委党校在旋余沟村集中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部分支委和党员骨干力量共200余人进行培训,听取了县委书记王谦关于抗日形势教育的报告,学习了《联共党史》《社会发展史》《党支部教程》等课程,提高了思想觉悟,消除了思想混乱。同年,中共榆社县委从审查干部入手,组织开展了两次整党工作,借以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纯洁党的队伍。整党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审查鉴定县委、区委;第二步,整顿党支部。整党的方法是思想、政治、组织整顿同时进行。在审查干部工作中,先要加强对党员的组织纪律教育,要求每个党员严守党的秘密,遵守党的纪律。在集中教育逐个审查的基础上,区别情况,认真处置。对于那些在大发展时期随大流加入进来,但经过教育之后觉悟仍然很低,不能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律劝其退党;对自动要求退党的,允许其退出;对少数混进党内的投机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奸细,经审查确认后,坚决清除出党。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对照党员标准,严格检查反省自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共榆社县委在基层组织中建立了实验支部,抓点带面,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此过程中,除对接受新党员所要履行的手续作出严格的规定外,还派出县级党员干部下乡直接考察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同时,举办支部干部训练班,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策,并选择优秀党员干部在乡村担任公开职务,使其经受锻炼迅速成长。

经过两次整党,全县农村党员减至800余人。到1941年底,全县拥有党的基层组织105个,党支部99个,共有党员1527人,党组织的队伍更加纯洁,战斗力更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