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计划顺利完成

一、“七五”计划顺利完成

从1986年起,榆社县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改革创新,艰苦创业,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决执行榆社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七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七五”计划确定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林、牧、果、渔四个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上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区域性经济开发新阶段过渡的重大转变,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县的整体经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七五”期间,榆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突出变化是:

(一)经济稳步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七五”期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重大比例关系的逐步协调。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85年的3∶7变化为6∶4。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五大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27.6%、52.4%、7.4%、5.5%和7.1%变化为42%、34.3%、4.3%、10.4%和9%。这些重大比例关系的显著变化,一方面标志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表明全县经济正在由以农为主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向农、工、建、运、商全面发展的新型商品经济过渡。199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16928万元,国民收入达到816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922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936万元,财政收入达到559,4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60.2%、50.2%、43.7%、78.3%和149.6%,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8.5%、8.5%、7.5%、12.2%和18.6%。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和林业生产实现了新的突破。“七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从建立新型大农业格局的长远战略目标出发,紧紧围绕林、牧、果、渔四个基地建设,在增强农业后劲、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和完善农村现行政策、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科技兴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粮食总产量虽遭受1986、1987两年旱涝灾害的严重威胁,1990年仍然再次突破了亿斤大关,达到1.06亿斤,同之前历史最高年的1979年相比增长4.5%,比1985年增长34.4%,平均每年增长6%。林业生产实现了新的突破。五年间,全县人工造林达22.6万亩,飞播造林6.2万亩。到1990年底,全县有林面积达到41.2万亩,农民人均林地3.5亩。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12.1%提高到14.9%,果园面积由1985年的1.64万亩发展到2.72万亩,增长65.9%,果品总产量和果品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90年,榆社县被林业部、人事部和绿化委授予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畜牧、养鱼业也有了很大发展,肉类、水产等有了大幅度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乡镇企业和扶贫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收到了明显成效。“七五”期间榆社县与全省其他30个贫困县一样越过了温饱线,实现了在“七五”期末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预定目标。

(三)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产品结构有了新的调整。“七五”期间,榆社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山西省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城市改革的重点来抓,稳步进行了企业第一轮承包经营,实行“两权分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大胆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改革了干部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大多数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克服能源、原材料紧张、市场疲软、商品积压和资金短缺等困难,全县工业生产保持了适度增长。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108万元(含省营),比1985年增长129.3%,平均每年递增18.1%。同时,注重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五年间,全县共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焦化、烧碱、草酸、硅铁、铜拉管、酶制剂、塑料编织袋、胶丸二期工程等投资项目,使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六五”期末的1430万元增加到“七五”期末的5629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化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增强了全县工业经济实力。同时,化工小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榆社县工业由“六五”期末的化肥厂一家企业、两种产品发展到“七五”期末的化工总厂、第二化工厂、第三化工厂、化工材料厂和地板胶厂等五个系列化工企业和以合成氨、铵、草酸、烧碱、液氯、盐酸等为主的9种化工产品。仅化工一项,全县新增产值2500万元,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为榆社县工业企业的“龙头产业”。

(四)财贸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七五”期间,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对物价、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了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初步理顺了经济运行机制,实现了由原来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的工农业生产,方便了城乡人民的生活。1990年,全县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4304万元,比1985年增长80.5%,年平均递增率为12.5%。城乡市场货源充足,物价平稳,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五年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1990年,城乡储蓄余额达到5375万元,比1985年增长1.1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元,比1985年增加70元。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410元,比1985年增长62.4%,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37元,彩电、冰箱、摩托车等各种高档时尚消费品开始进入了居民家庭。

(五)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七五”期间,全县新增农电线路97公里,新增通电村58个,农电线路总长度达到622公里,通电村占到行政村总数的98.8%。改造旧路25公里,新修公路44公里,新增通车村31个,县乡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4公里,通车村占到行政村总数的88%。投资42万元,完成了磁式电话的改装工程,使县城全部用上了自动电话。市政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以迎春路为主干的街道两旁新建楼房30余座,县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七五”期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工作条件的投资达702万元,比“六五”期间增长了127.2%,新建改建教室94738平方米,新增课桌凳21925套,全县93%的中小学基本上实现了“一无两有”。榆社一中、二中实现了锅炉供暖。总投资198万元,第一期工程投资98万元,建设了榆社县职业中学。科技事业为工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县共完成科研推广项目8大项72小项,其中有三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推广二等奖。此外,推广应用的地膜覆盖、配方施肥、中低产果园改造、肉牛育肥、黄牛改良、瓜菜综合开发等科技推广项目,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文化广播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新建的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85%,改造、整顿了农村有线广播线路,共建起文化室306个,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达到1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89人,医院病床数达到236张,投资76万元,新建的县医院住院楼已投入使用,群众“就医难”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整顿农村卫生保健站(所),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计划生育工作步入正轨。1990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76.31%,为九十年代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七五”期间,全县建成文明村78个,占到总村数的23.5%;建成科级文明单位37个,科级以下文明单位40个。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扫黄”和除“六害”斗争,清除精神污染,净化社会环境。全县共收缴、查封不健康书刊1500余册,录音录像带10余盘。文化、广播等部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的推进,社会治安状况日见好转,保持了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全县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维护社会安定、保卫和支援经济建设等方面,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警驻榆部队全体指战员、县公安干警在维护社会安定、保卫和支援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建立“三公开一监督”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严肃查处了保险公司集体贪污等重大经济案件,依法处理了有关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清房工作,制止“三乱”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对经济管理、监督和执法部门的整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和执法不严等行业歪风得到遏止。学雷锋、学焦裕禄活动深入开展,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勤政廉洁、克己奉公、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七五”时期,是榆社历史上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较好、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为“八五”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崭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