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开展

三、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开展

随着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共榆社县委宣传、发动、组织全县广大工人、农民和各界劳动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生产竞赛运动。

1950年春,县委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全民爱国生产竞赛运动。全县有24个模范互助组、24个合作社、39个妇女互助组参加竞赛。合作模范张补元、妇女劳模裴自英向全省提出挑战。截至6月底,全县有287个村、749个互助组开展了竞赛,其中有81个村、129个组向山西省劳模李顺达、榆社县劳模张志全应战;有85个村、227个组订立连环合同。讲堂村劳模张金福互助组创造由单连环发展为双连环。

为了使爱国生产竞赛运动深入开展下去,1950年10月,太行劳动英雄榆社县大寨村互助组组长张志全赴北京出席了全国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授予张志全纪念章。同月,中共榆社县委再向全县人民发出发展生产、保家卫国的号召。11月2日,在榆社县第六届劳模代表大会上,全国劳动模范张志全汇报了参加全国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情况,并提出开展爱国主义的生产竞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会议民主评选模范村6个,模范供销社2个。其中,农业互助模范个人有:一等张志全、张辅仁,二等郝更留等8人,三等周五则等9人;合作模范2名,妇女模范4名,模范干部3名。会议发出向劳模张志全同志学习的号召。11月18日,平顺县西沟村劳动模范李顺达、榆社县大寨村劳动模范张志全,分别向全省农民、劳模提出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的挑战。11月21日,县委作出《榆社县1950年冬季工作计划》,加强党对农村生产工作的领导,为1951年大生产运动创造条件。当年,县委还组织开展了“组织起来”活动,以加强农业生产。1951年1月7日,在县委作出的《关于1950年冬季爱国增产节约运动总结报告》中指出:全县在1950年11月初连续召开劳模、互助组、青年、妇女代表和支书、村长联席会议,成立了党员、武装训练班,贯彻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委员会上的指示:“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工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张志全等130个劳模带领下,全县先后有72个行政村、843个互助组、8907户,订出了切合实际的增产节约计划。有27个互助组向李顺达提出应战,208个互助组向张志全应战,56个村和725个互助组开展了村、组、户之间的纵横连环竞赛活动。全县开办油坊74座,改良土壤1270亩,除杂草灭虫卵5780亩,积柴315万斤,积煤36万斤。运输、作坊、打山害、编织等副业方面共赚小米3489石,大洋5270万元。同时,县委还制定出1951年的生产奋斗目标:完成100万斤麻饼,6万斤肥田粉(化肥),1000斤杀虫药剂,300张步犁,1500万担土肥,3600万斤燃料,1万石副业小米,农业生产再增一成。同年,榆社开展了连环竞赛与订立竞赛合同,29个行政村的294个互助组展开了竞赛,227个组订立了连环竞赛合同。

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比1951年增加2.14斗,夏秋雨季共收粮50.12万石,比1951年增产5.2万石;全县10万只鸡产蛋2000万斤,小手工业作坊收小米7000石。有12个粮食丰产模范村、8个粮食丰产社、52个粮食丰产互助组、500个粮食丰产户、3500个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分别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奖励。当年,榆社作为4个丰产县之一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