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技体制的改革

一、实施科技体制的改革

1992年,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重点抓了农业实用科技的推广和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农业上全县完成农业“双高工程”355万亩,其中“千斤田”3.4万亩、双高田1500亩。3.4万亩“千斤田”平均亩产量达到1131斤;1500亩“双高田”亩收入达到830元,亩产量达到1010斤。两项合计亩收入达到1840元,总产量达到152万斤。同时,全县推广地膜覆盖2万亩、配方施肥3万亩、农业增产剂5万亩次、包灰种子种植面积3.3万亩。全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11期、科技讲座10余期,培训人数达1万余人次。工业上主要抓了烧碱、机胶生产线、甲酸、甘草酸、黑铬电镀、纸浆模塑等技改项目。同时,实行技术改造同调整产品结构相结合,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1993年2月26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的若干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开科技人员的工资和待遇政策,建立科技人员报酬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新机制,推动科技兴县工作的开展。当年,全县开始实施两杂制种开发,到1994年4月7日,制种面积达到3000余亩,制种产量达到120万斤。不仅满足了本县的优种供应,而且还为山东、湖北、吉林三省提供100万斤优良品种。仅此一项为农民增加收入80万元。此外,为增加制种面积,在5个村建成日光能温室制种棚39个,棚内种植面积18.5亩。

1995年,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榆社县积极扶持“菜篮子”基地建设。(一)鼓励农民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新增日光能大棚100个,开发大田蔬菜5000亩。(二)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全县科技工程计划,县、乡、村确定专人具体抓。(三)协调金融信贷部门支持蔬菜产业发展,为每个日光大棚提供低息贷款3000元。(四)各乡镇村优先为菜农提供地块、木料等物资保证,加强水、路设施建设。(五)县、乡、村三级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并高薪从太谷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为菜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县、乡两级分别为菜农组建农副产品综合公司,竭诚为菜农提供优质服务。

自1985年以来,全县着力营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氛围,广大科技专业技术人员在科技工作中,长期坚持工作第一线,刻苦攻关、积极引进、精心试验、无私奉献,涌现出了一大批成绩突出、效益明显、工作扎实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对推动本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6月10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电表厂等6个企业、项目办等7个单位、城关镇等3个乡镇、城关村等6个行政村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禹海维等47名模范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同年6月11日,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孙文盛在榆社县考察了县域经济等项工作,并就本县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指出:企业不抓技改不行,今后要加大企业的技改力度,增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为进一步加快全县经济发展,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本年度共投资6616万元,对7项工业技改项目实施了技术改造,均已达产达效,新增产值近5000万元。其中,投资3200万元的化工厂金属纳项目,于5月试车投产,已生产600吨,产值600万元;投资1000万元的食用明胶项目,已生产明胶2吨;投资1000万元的胶丸厂新上四条自动生产线项目,新增胶囊产量11亿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