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

一、积极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1982年12月,在中共十二大上,“干部四化”标准被写入了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提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四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为前提。

之后,中共榆社县委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上。一方面,罢免了各级领导班子内参与武斗、造反派、打砸抢分子和抵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人的职务,进一步纯洁了领导班子。另一方面,选用了一批拥护和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既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干部,提拔担任科级、副科以上领导职务,促进了领导班子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全县各级领导班子中还有不少的人或年龄偏大,或文化偏低,或缺少专业知识,与“四化”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

1980年8月7日,中共山西省委批转省委组织部《关于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的意见》。1981年11月,省委批转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抓紧做好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一定要增强抓好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在近两年内取得显著的成效。

中共榆社县委贯彻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在培养和使用中青年干部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加强优秀中青年干部培养,列入科级后备培养名单。(二)依托各大、中专学校培训中青年干部,使他们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有一科或几科达到大学或中专水平。(三)从县直机关部门抽出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文化较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但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下放基层,压担子,受锻炼,长才干。(四)制定出台了选拔培养和使用中青年干部的制度。1982年,中共榆社县委在全县先后提拔了44名中青年干部担任县局级以上和公社主要领导职务,平均年龄39.7岁,高中以上文化16人,占36.3%,有效地促进了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此外,为了从组织上确保“四化”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按照省委、地委重新制定的管理干部职务权限,结合本县实际,中共榆社县委制定了《关于干部管理权限的暂行规定》,《规定》明确了县委协助省委、地委管理的干部和县委管理的干部,并根据《规定》,围绕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