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

四、继续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

发展教育是振兴榆社之本。1999年到2002年,全县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工作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标准化建设,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优化教育结构布局。1999年,榆社县在优化农村小学教育结构中,走出了一条高年级集中、低年级复式、就近跨村并班、减员节支增效之路。学校布局调整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即实现了规模办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减少了教师,解决了农村教师短缺问题;降低了教育经费开支,减轻了农民负担。2000年,榆社县调整学校布局取得成效。通过合校并点、建立寄宿制小学、小学高段集中提高质量、低段减少复式教学层次和减少村办教师等措施,全年撤并单轨制初中1所、7人以下单人校10所、小学高段就近集中15所,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教育质量显著提高。2001年,以撤乡并镇为契机,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全县撤并单轨制初中2所、撤并15人以下农村小学84所,组建集中走读校70所,新建寄宿制小学11所,实行学区一体化管理的中心校达22所。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全县共节省专任教师67名,减少了教学的复式层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得到合理运用。

改善教育基础设施。2000年,榆社县向世界银行贷款90万元,购置中小学图书和实验教学仪器。全县中学有仪器资产64.27万元、器材资产85.5万元、设备资产8.92万元;全县302所小学仪器资产总额140.74万元;建有图书室学校90所、阅览室2所,小学实验教学达标301所,达标率99.6%,普及率100%,“普实”工作顺利通过山西省实验教学普及验收。榆社中学率先购买计算机,教学工作向现代化迈进。同时,在县教委倡导下,城关一小(现东升小学)、城关二小(现太星小学)、河南街小学(现箕城小学)、河峪中学、云簇中学、云簇小学、台曲小学等校向社会融资,争相购买计算机,并陆续建起电脑室。

大力设施标准化建设。2002年,根据《关于机构改革“三定”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县教育局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合并,改称榆社县教育科技局(简称县教科局),合并后仍按两套人员各办其事。同年,县财政局成立核算中心后,县直中小学财务收支全部归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实行一费制,规范办学行为,制止教育乱收费。为了确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按期顺利入学,9月4日,县政府要求农村中小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收费标准一费制的规定执行,校方每学年只能向中学生收取276元、小学生176元一项费用。县纪检、教育部门联合对全县65所农村小学校一费制执行情况进行了督察。同时,实行税费改革,取消农村教育附加费,通过转移支付补助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县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货款第四个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资金,在教科局四楼装备一个容纳40余人的计算机教室,供全县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教育局装备主控室,开通机关局域网,建立网页,教科局各股、室配备电脑,同时在9个乡镇教办配备电脑11台,实行办公现代化。县教师进修校组建图书室,藏书2万余套,服务于培训中心和全县教师的培训学习。

同年,全县实现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向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制整体过渡,全部完成了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工作,顺利完成了初中教育同高中教育的接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根据教育部和山西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对教师进行山西省课程改革推广区新课程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教育管理者、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为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做好准备。

榆社教育改革虽然取得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德育仍相对薄弱和难度较大;学校布局尚不完全合理,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