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榆社县工委的建立

一、中共榆社县工委的建立

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与渡河东征,有力地鼓舞和支持着困难环境下活动的榆社地方党组织,组织暴动、夺取政权成为当时榆社党组织的主要任务。

1936年2月5日中共榆社县临委扩大会议后,任爱生到太原向中共山西省工委李学渊、张天一汇报工作,说明准备在2月20日(农历正月二十八),乘县城赶庙会之际举行武装暴动,攻打国民党县政府,夺取政权。2月中旬,中共山西省工委指示中共榆社县临委要加强准备工作,推迟暴动时间,决定让任爱生与省工委特派员刘世明(成成中学学生)一起回榆社。另外还计划派一个军事顾问到榆社协助开展军事工作,因暂无合适人选而搁置。同时,李学渊和张天一交给任爱生一封中共山西省工委给中共榆社县临委的密信,要求转交任悟僧。密信指示:“目前红军即将东渡,你们的任务是大力发展革命力量,组织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迎接红军东渡。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撤销临委组建县工委。”

根据中共山西省工委的指示,1936年2月18日(农历正月二十六),中共榆社县临委在河窊村刘汉文家中召开会议,决定撤销中共榆社县临委,正式成立中共榆社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参加会议的有任悟僧、任爱生、刘世明、刘范五、刘汉文、宁光珍、刘海鱼等7人。会议传达了中共山西省工委的指示,由任悟僧任县工委书记、任爱生任组织部长、刘范五任宣传部长、姚忠祥任共青团榆社县委书记。会议决定建立军事部和赤卫队,刘汉文任军事部长、宁光珍任军事部副部长兼赤卫队总队长、刘海鱼任军事部副部长。根据中共山西省工委的指示精神,将武装暴动的时间由2月20日改为3月18日(农历二月二十五)。成立了暴动指挥部,由任悟僧任总指挥、刘汉文任副总指挥。会议决定建立榆社县红军团,其中红一团团长刘汉文、政委任悟僧;红二团团长宁光珍、政委任爱生;红三团团长刘海鱼、政委刘范五。会议讨论、研究了实施暴动的方案和具体部署,即在举行暴动时兵分两路,一路由红一团从北门进攻,占领县警察局;一路由红二团从南门进攻,占领县政府;红三团作为机动力量,负责援助和接应。同时组织攻占榆社县城,缴获敌人全部枪支,夺取政权。会议还对暴动准备工作进行了初步检查。

会后,为保卫省特派员刘世明的安全,确定宣传部长刘范五与刘海鱼侦察情况,由刘汉文、刘时忠立即将刘世明从刘汉文家转到河峪孙向荣家,后又转到吴水泉家,再由吴水泉家转到官石崖村。

这一时期,榆社县党团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党员有任悟僧、任爱生、刘范五、刘汉文、姚忠祥、宁光珍、刘海鱼、程槐荣、陈五则、田五则、张克和、宁仲英、宁焕武、马申瀛、贺朴孩、张昆、赵云程(宁光珍的外甥、在国民党县警察局的内线地下党员)17人,团员有韩丽生、张克旺、李效苏、孟德元(党组织派进国民党县公安局的内线,负责送情报、口令等工作)、韩芳兰、张志先、李云龙、胡文章、刘克义、刘够孩、周子高、赵丕显、石芝茂13人。

在中共榆社县工委建立的同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社县委员会(简称共青团榆社县委)也正式成立,发展团员13人。共青团组织的建立,为广大青年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党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成为党组织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