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运动
1957年9月20日到10月9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会上,毛泽东开始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确立的在经济建设上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的方针,批评了1956年对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急躁冒进采取纠正措施的正确决策,认为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和《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给右派进攻以口实。会议通过并公布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修正草案,决定以讨论纲要为中心,在农村开展一次关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大辩论,以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个方面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从此,公开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1月20日至29日,中共山西省委一届二次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山西省十二年农业发展规划(修正草案)》,预计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将出现一个全省性的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会议提出,要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反右倾,实现跃进”的精神,开展“反保守、比先进、比干劲、比多快好省”的生产竞赛运动。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了有中央和地方部分党委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史称南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更加严厉地批判了“反冒进”。指出:“反冒进”给群众泄了气,泼了一瓢冷水,犯了政治方向的错误。随后,中共山西省委依据反右倾、反保守的精神,向全省人民发出“鼓足干劲,猛烈跃进”的号召。同月,县委根据中央南宁会议精神和中共山西省委的通知精神,决定在春节前后开展“大跃进”宣传运动,要求干部群众“鼓足干劲,猛烈跃进,迅速向社会主义和大自然进军”。2月2日至10日,中共山西省委召开地、市、县委第一书记联席会议,要求各级干部“继续深入批判保守思想,从思想作风上大跃进”。提出“提前5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指标,争取10年‘过长江’”的口号。2月中旬,中共榆社县委贯彻省委、地委、县委第一书记联席会议精神,动员全县开展“大跃进”,提出了“一年全境绿化,二年实现水利化,粮食总产一亿二千万斤”的口号。随后,榆社的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也纷纷提出了许多“跃进”指标,制订了许多“跃进”计划,全县经济工作中的急躁冒进倾向日益严重,“大跃进”的气氛越来越浓。2月22日至25日,中共榆社县委在县城召开了县、乡、社三级干部和积极分子共1000余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进展情况,要求广大干部克服保守思想,改变落后面貌,开展生产“大跃进”。指出:今后要抓水、抓土、抓肥、抓技术、抓思想,改变自然条件。提倡水利上山,改变耕作技术,改变单作习惯,注意山地远地建设;改变领导作风,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分散主义,领导干部下田,亲自动手学技术,机关干部轮回劳动,普遍推行试验田,变外行为内行,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提出了粮食亩产300斤,亩增173斤,提高136.2%,总产突破9000万斤;养猪3.6万头,户均2头,户均养鸡20只,细毛羊增加1万只;苹果、核桃、干水果发展到110万株,造林15万亩(不包括封山育林),一年绿化四旁,两年全境绿化;副业生产户均收入140元,人均35元的经济发展目标。
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举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会议(史称成都会议),继续批判“反冒进”,强调速度问题。3月21日,为实现绿化榆社、治理浊漳河的目标,中共榆社县委发动全县干部群众掀起了历时半个多月的群众性造林运动。在此次造林运动中,参加人数达4.4万人,全县大面积造林13万亩,户均6亩;“四旁”植树281万株,户均150株。同月,县委贯彻中共中央成都会议精神,又倡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反右倾,实现跃进”的精神,开展“反保守,比先进、比干劲、比多快好省”的各项竞赛活动。全县各条战线积极响应县委倡导,先后召开了“跃进”动员大会。其中,工业方面掀起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农业方面掀起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高潮;财贸部门调整了机构,减少了流通环节,实行了产、供、销见面及工农商三结合,扩大了商业网点;文教部门提出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全县的教育事业,大搞勤工俭学、劳动办学,大力扫除文盲,普及中小学教育,实现全县文教工作的“大跃进”。
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共八届二中会议是对全面“大跃进”进行总动员的会议,使“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各个领域全面开展起来。
5月16日,中共榆社县委决定增设县委工业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地方工业的领导。5月30日,召开县、区两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工作,通过了《关于动员全县人民为保证实现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计划而斗争的决议》。6月12日,又发出《关于学习和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通知》,要求“人人学习总路线,千军万马做宣传,家喻户晓齐行动,工作面貌大改观。通过学习和宣传,在全县掀起大破保守思想、大立跃进思想、大灭资本主义、大兴社会主义的热潮。”之后,全县干部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精神,掀起贯彻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热潮,并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把推动工农业生产和全面建设工作的“大跃进”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同时,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继续揭露和批判右倾保守思想,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了全县的各个角落。党员、团员、宣传员、宣传骨干、下放干部、转业军人、中小学师生近2万人,积极采用广播、黑板报、刷标语、散发资料、文艺演出等形式,向全县人民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从此,全县城乡进一步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在农业战线,各区、各农业社反复讨论指标,竞相攀比,层层加码修改计划,有的农业社计划指标一次比一次高,有的农业社提出粮食总产要在上年的基础上翻一番。随着夏收的到来和全国各地兴起虚报产量浪潮,全县的一些乡和农业社也开始放出“高产卫星”,宣告小麦亩产达到了400公斤。在工业战线,召开了“批右倾,反保守,抓整风,促跃进”大会,决定在跃进生产的基础上再跃进。有的企业为了适应“大跃进”形势的发展,工业生产指标逐日上升。
6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召开“为全省粮食亩产300公斤、棉花亩产80公斤、油料亩产150公斤而奋斗”的广播大会,向全省人民宣布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新的跃进指标,号召全省人民为实现确定的目标而奋斗。大会之后,榆社县的干部群众思想彻底“解放”,在“人人鼓干劲,个个争上游,处处插红旗,天天创奇迹,干劲加钻劲,跃进再跃进”的行动口号鼓舞下,在各行各业中奋力“大跃进”,竞相“放卫星”。秋收之后,全县有的农业社上报粮食平均亩产已“过黄河”,达到250公斤,与实际亩产200公斤相差50公斤;亩产仅“过黄河”的农业社,则上报为“跨长江”,达到亩产400公斤。
1958年,榆社县在“大跃进”的口号下大办工业企业,发电、造纸、制糖、石油、磁瓷、粮食加工、印刷等企业一拥而上。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电源不足,原料缺乏,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企业的建设项目不久便纷纷倒闭。其中,县造纸厂于1959年并入县机械修造厂;粮食加工厂生产工艺为手工操作,主要生产醋、酒、酱油、饼干、豆腐、粉条等,年产酒、醋2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