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建设药业大县
榆社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境内地形起伏、日照充足、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适宜中药材生长,野生中药材资源达1000余种,产量较大的有120余种,黄芩、知母、柴胡的品质在国内外驰名。20世纪70年代,榆社曾是全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1998年,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从富民强县大局出发,充分发挥榆社中药材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决定把药业作为加快榆社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支柱生产业开发。(一)组建了县药业开发办公室,各乡镇都成立了药业开发办或开发公司。(二)多次组织县、乡、村干部到河北安国、安徽亳州考察学习。1998年11月24日,县委、县政府召开药业开发座谈会,县药业开发考察组与县政协药业开发调研组分别就考察各地药材市场的形成、发展现状和管理模式以及本县药业开发生产的传统习惯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交流发言,山西省、晋中地区、榆社县药材公司负责人对榆社药业开发生产表示积极支持。县委副书记、县长高增光指出,要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搞好发展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招商引资,搞好药业大开发,制定出台了《药业开发实施方案》和《药业开发优惠政策》。(三)狠抓技术培训,建设药材基地。1999年全县种植黄芩、知母、板兰根、丹参等8900亩,由于干旱,实际成活6600亩。建成中药材育苗基地7个,涌现出千亩以上乡镇1个、百亩以上大村13个、十亩以上大户19户。全县当年药材种植纯收入658万元,人均增收55元。1999年11月,县委、县政府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药材之乡”的优势,提出“建设药业大县”的口号,并成立榆社县药业开发领导组,组长张耀明、副组长赵向平,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2000年1月17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从三个方面致力建设药业大县。(一)扩大药材种植。全县加强技术培训与基地建设,注重培养药材种植大户,并注入扶贫资金扶持农民种植药材,通过荒芜土地开发,果药、林药、粮药间作,庭院、旅游景点美化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全县野生、人工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其中种植达1000亩以上的乡镇2个、500亩以上的村11个、10亩以上的农户50余户,兴建起中药材苗圃、中药材基地和示范园区16个。(二)扶持药材加工。对县内外从事中药材加工的单位和药商,资金有困难者,县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给予贷款;对能取得与国内知名药业集团合作或介绍到本县办加工企业的单位或个人,按贡献大小给予奖励;对愿在本县创办中药材科研基地、进行技术承包、信息咨询服务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技术人员,县、乡、村给予大力支持,对贡献突出者给予重奖。截至年底,本县已与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药材种植先进地区签订了购销与加工合同,与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达成了发展药业加工意向。(三)拓宽药业流通。由外贸牵头,筹建了以中药材为主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交易市场为主线的购销网络,培养了90余户药材流通大户,全年共推销各类中药材500余吨,安徽亳州等10余家药商在榆社县设立了办事处。(四)大力发展药材经销户。全县有98户药材流通大户注册登记,长期从事药材贩运。围绕药业开发,特种养殖得到迅速发展,动物药材也已起步,全县涌现出蝎子、蚂蚁、乌鸡、狐狸、甲鱼、银鱼、鹿等特种养殖达100余户。云簇镇结合本县发展药业的实际,大力培养中药材流通经纪人队伍成效显著。该镇重点培养了任俊武、张云峰、王留文、任旺云、常眉文、任永利、郝旭忠、杨茂青等8名中药材流通经纪人,他们常年与河北、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内蒙古等地药商保持销售联系,购销中药材。在搞活药材流通的同时,药材经纪人还率先投资进行黄芪初加工,实现了药材加工增值。流通队伍的发展壮大,调动了当地群众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育苗达到1000亩,药材品种20多种,产值达到2600万元,交易额达到30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