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的全面开展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指出本年的中心工作是强化对敌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完成整风,强化时事教育。1月8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左权县麻田镇召开财经会议,讨论贯彻毛泽东提出的“组织起来”的指示,研究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计划和具体措施,决定晋冀鲁豫边区发展1000个合作社,种5万亩棉花,解决穿衣问题。同月,太行区党委召开县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把组织大生产运动、防荒救灾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继续鼓励开荒,开展变工互助。
1944年春,太行根据地内蝗灾再次发生。5月3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八路军野战政治部联合发出《扑灭蝗灾紧急号令》。8月,大批蝗虫飞入太行山区。为了渡过经济困难,保障军需支援抗战,榆社县党组织根据太行区党委的部署,在领导群众进行对敌斗争的同时,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并把“丰衣足食”确定为大生产运动的努力目标。
榆社县要求全民动员,各村组织合作社,通过组织生产实现“丰衣足食、耕三余一”。政府鼓励军民开荒,男女老少自愿组合,成立互助组、变工队、短工班并互相挑战竞赛。榆社独立营每人平均种地4亩,全县各分区党政干部深入基层,帮助群众解决种子、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中共榆北办事处委员会在财政经济紧张的情况下,领导全县百余民兵上山大搞开荒。榆北办事处书记杜瑞芝、主任岳峙庭及其他党政干部,亲自领导并参加了民兵开荒运动,一个月开荒300多亩,积肥沤粪1万多担。1944年秋,榆社县新开荒地收获玉米、谷子、山药等4万多斤。8月,鱼头村禹锁则带头响应县委号召,团结全村群众,组织起农业生产互助组,统一农业生产劳动,发挥群众集体的力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中共榆社县委的重视并在全县进行推广。在太行区召开的地委联席会议上,禹锁则组办的互助组受到表彰。同年冬,榆社三区桃阳村女劳动英雄郝二蛮领导的季节性互助组,还开办了硝房,每月产硝500多斤,郝二蛮还拿出1000元、1石白豆、7斗麦子,支援互助组开办的小饭铺,专门为来往路过的八路军服务。12月下旬,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各级学校一面坚持教学,一面开展生产劳动。到月底,榆社县第四联合学区有生产小组91个445人,纺花纺毛组35个162人,开荒种地63.4亩,生产粮食300多石,收获蔬菜800多斤,榨油412斤。到年底,全县已建立互助组634个,参加互助组人数3844人;有代群队110个,参加人数888人;有生产组36个,参加人数182人。在大生产运动中,各地普遍推广先进经验和科学方法,提倡精耕细作,加上当年雨量充足,榆社县取得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大生产运动培养了根据地人民热爱劳动、自食其力、团结互助的好风尚。积累了有效的领导和管理生产、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经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也锻炼和造就了不少领导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