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基础”战略的实施

一、“三个基础”战略的实施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全县连续多年实施治漳农建重点工程,共涉及浊漳河沿河两岸5个乡、78个村,投入劳力1.5万人,大小拖拉机、推土机290(台)辆。截止1992年,原设计4年完工的21公里大坝,已完成19公里;原定5年完工的开发滩涂垫地任务已完成五分之二,开发改造优质农田1.3万亩,新增水浇地1200亩,改善水地500亩,修路植树完成50%。1993年以后,连年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整治,机修反坡梯田13800亩,平田整地3万亩,滩涂造田18500亩。同年,云簇村投资33万元,滩涂开发项目开工建设,新增耕地109.95亩,机修反坡梯田3750亩,机修农田1.68万亩。

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榆社坚持以工程造林和群众性义务植树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和城乡绿化事业。自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作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以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每年开展两次义务植树。1992年,全县大面积造林7.88万亩,四旁植树127.9万株,15万亩造林工程和24处千亩配套工程取得较好进展,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14.7%提高到18.1%,经济林面积达到8.73万亩,比1989年增长3倍。同年9月3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榆社县被授予“全省林业建设红旗单位”光荣称号,并获奖金5万元;同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林业第一”。

1994年完成造林面积4.05万亩,工程造林2.53万亩,经济林2.2万亩。其中,万亩工程4个、千亩工程6个、四旁植树90万株、义务植树40万株、育苗850亩、拍卖荒山荒坡7万亩。1995年,大力发展经济林,绿化宜林荒山,进行山区综合开发,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7.2万亩,超额完成省、地下达全年任务的20%,其中用材林4万亩、经济林3.2万亩,同时新育苗1020亩,四旁植树16000株。到199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26.2万亩,森林覆盖率15.8%。

上述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具体取得三大突破:一是在地膜覆盖、立体种植上取得突破。全县地膜覆盖面积2万亩、立体种植面积1万亩。二是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上取得突破。1992年,大力发展以种子革命和绿色食品为主的科教兴农活动,繁育优种除满足本县需用外,开始调往翼、辽、吉、鄂等省。同年,全县优种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3.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1993至1996年,推广种植的优种玉米有中单2号、宜单2号、路玉13、沈单10号,种植面积10到13万亩;高粱有晋杂12号,推广种植面积21万亩;大豆有晋豆25号,推广种植面积2.5万亩。1997年,引进能够抵抗大斑病小斑病和抗玉米矮花叶病的品种,获“农业新技术推广奖”;果树高接换种获省农业厅“旱地双千工程奖”。此外,北寨乡曲礼村新红星苹果获省果品博览会银奖。三是在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上取得新突破。199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7313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38万元,农民纯收入1439元。从而有力地巩固和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全县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保障。

基础工业提升巩固。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集中精力推进工业企业改革,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若干意见(试行)》,乡镇企业改制全面铺开,普遍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1993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501个,产值达到9922万元。其中,县国营工业企业共有14个,形成以化工、制药、机械、印刷、冶炼和食品加工为主导的行业大格局。1994年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革形式扩展为股份合作、股份有限、有限责任、私营等多种体制。较大规模、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改组为公司制企业,中小型企业则根据实际情况改制为其他形式。199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规定》,对乡镇企业实施改制,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到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522万元,实现利税313万元。199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519万元,实现利税414万元。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狠抓了交通、邮电、供电、供水等重要设施建设。(一)县城面貌焕然一新。1998年全面改造了县城迎春大街,拆迁旧房600平方米,拓宽改造旧街4.2万平方米,硬化人行道3.95万平方米,增加绿化面积4500平方米,制造广告灯箱118个,更换路灯及灯柱130盏(根),使县城面貌呈现出一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气息。(二)公路交通日新月异。北村桥、廉村桥两项民心工程顺利完工;云簇、河峪、银郊、东汇、北寨、讲堂、岚峪等县乡公路全部铺油硬化。(三)邮电通信快速发展。1992年,完成县城市话改造,投资96万元,将原800万步进制自动电话改造增容为1000万程控电话,安装并使用BWJ电报汉字终端机,结束人工翻译电报历史。之后,自动电话逐渐替代传统的电话。1993年,全县14个乡镇全部安装磁石交换机,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20门,实占99门。投资30万元,在云簇邮电所开通256模拟程控交换机,云簇镇安装开通JK-128交换机,在中继传输上开通铁12路载波机,建成榆社县第一个装配自动电话交换机乡镇。1994年9月6日,由省邮电管理局批准建设的榆社——长治光缆长途干线工程完成。全县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出现四新:(一)新增2000数字程控交换机,长途电话进入全国直拨大网,电报实现微机自动转报;(二)新建邮电生产场地2000平方米;(三)新增邮电设备,改造了农、市话木杆路,新建了公用电话亭;(四)新增设了农村邮电服务网点。1994年10月,县城开通HJ04型2000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1995年4月,榆社至榆次106公里光缆架通并投入使用。同年,电话普及率10.6部/百人,主线普及率15.6线/百人,极大地便利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城乡电网的改造,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