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民大炼钢铁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会议决定1958年要生产1070万吨钢,比1956年钢产量翻一番。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发动,迅速掀起一个大规模的群众炼钢运动。8月21日,中共山西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紧急电话会议,要求以钢铁为中心,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开展“小土炉”炼钢铁群众运动。8月28日,中共榆次地委作出《关于完成钢铁生产和收购任务的决定》,要求全区坚决完成2.5万吨钢、35万吨铁的生产任务和3.29万吨废钢铁的收购任务,并作出三项决定。其中规定:把收购废钢铁的范围,扩大到农村、机关、学校、厂矿、商店。凡是能用其他东西代替的铁器都收集起来,如铁火炉、铁脸盆等。9月,晋中钢产量指标又提高到5.3万吨,生铁产量指标提高到了46万吨。为完成钢铁生产任务,中共榆次地委提出了“土法上马、以土为主、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的方针。
中共榆社县委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完成1070万吨钢的任务号召,按照中共榆次地委的部署,为实现以钢为纲全面“大跃进”,制定实行了九项措施:(一)各级党组织第一书记必须亲自挂帅,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令畅通;(二)开展拔白旗、插红旗、反右倾活动,坚决扫除一切障碍,确保齐心协力,大干快上;(三)实行“土法上马,以土为主,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的方针,先搞土法炼钢,大造小土炉;(四)各人民公社的生产管理区都要抽调一部分劳力参加钢铁生产,各学校师生要停课炼钢,形成千军万马战钢铁之势;(五)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要通力协作,无偿支援炼钢前线;(六)农业、商业、手工业都要停车让路,让炼钢先行;(七)金融部门要满足炼钢贷款需要,不准打折扣;(八)除服从国家计划、完成各项平衡调拨任务外,在矿石、煤炭、耐火砖等方面要互相支援,确保“小土炉”全部投入生产;(九)要逐级召开生产计划会,人人订计划,层层订计划,逐级提出加快钢铁生产的行动计划,确保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钢铁生产指标。9月,发动干部群众在全县开展了大炼钢铁和收购废铜铁的运动,并组织了4000多人的采矿大队,由县长陈耀清等率领到和顺县进行采矿炼铁。还动员全县各机关厂矿和各村各社、男女老少广泛开展收购废铜、废铁、废锡运动,共收购废铜、废铁、废锡97.68万斤。此外,县委还按照中共榆次地委的要求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把收购废旧钢铁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组织收购力量,到全县城乡挨门挨户进行收购。按照省委、地委的安排,开展全民运输大会战,把各区、农业社的马车、小平车、独轮车组织起来,统一调动,供大炼钢铁专用。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地方为了完成任务,要求农民把家里尚能使用的铁锅、铁勺、铁盆等铁器,作为废铜烂铁献卖给国家,甚至要求农民把竖柜、净面柜、衣柜、橱柜上的铜锁匙摘下来献卖。1959年8月24日,县委在县城召开了全县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社、区、队、供销、信用等方面的干部共1100余人。会议总结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和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成就,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布置了增产节约和采集、收购、市场供应等工作。12月,县委又抽调大批干部职工和教师学生到武乡的柳沟等地大炼钢铁。
在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全县各地都出现了社员砸锅捣盆撬门环,献钢、献铁支援大炼钢铁的高潮。在人员调集上,经各级党组织的宣传、发动和组织,从工人、农民、学生到居民,从七十多岁老汉、小脚老太太到身强力壮的男女青年,都奔赴到了大炼钢铁的第一线,被誉为是大炼钢铁生产的“淮海战役”。但是,由于参与大炼钢铁运动的广大群众根本没有炼钢炼铁的技术经验,炼出的钢铁质量不达标准,废品率很高,仅烧结铁就达50%以上,在铁的总产量中几乎有一半因含硫量高而不能使用,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在收购“废铜烂铁”的运动中,各家各户上交的铁床、铁锅、铁门、铁脸盆以及其他铜器用具本来能够使用,被砸碎重新回炉冶炼后,也都变成了废品。实行全民上阵的办法,也把农村的劳动力挖掘一空,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削弱了农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