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榆社县第一次至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1]
1949年8月,中共榆次地委成立后,中共榆社县委改属中共榆次地委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委开始实行委员制,中共榆次地委任命王东耀、阎二货、张建功、侯玉阶、王有章、鹿肯维、药维善为委员。从1955年4月起,县委又由委员制改行常务委员制。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榆社县委积极筹备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以党员代表大会的形式健全党的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发挥执政党的决策和领导作用。从1950年12月到1956年9月间,榆社县共召开过4次全县党员代表大会。
1950年12月,中共榆社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64名,代表全县2950名党员。县委书记王东耀代表县委作政治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县委政治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今后两年工作计划的决议,选举王东耀、阎二货、张建功、侯玉阶、王有章、鹿肯维、药维善为县委委员,王东耀为县委书记。
1951年8月9日至8月14日,中共榆社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62名,代表全县2185名党员。县委书记王东耀代表县委作《关于抗美援朝、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工作报告。会议传达贯彻了中共山西省委组织、宣传会议精神,选举王东耀、阎二货、张建功、侯玉阶、王有章、鹿肯维、药维善为县委委员,王东耀为县委书记,选出王东耀等4人为出席中共山西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2月,中共榆次地委任命常振华为中共榆社县委委员。8月,任命白贵锁、聂振贤为县委委员。12月,中共榆次地委对县委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任命侯玉阶为县委委员、书记;任命陈耀清为县委委员。1953年7月,任命赵补维为县委委员。10月,任命苗青、白更生、苏成本为县委委员。
1954年1月,中共榆社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50余名,代表全县2400余名党员。会议审议并通过常振华代表县委所作的政治工作报告,选举常振华、赵补维、贾眉珍、陈耀清、苗青、白更生、苏成本为县委委员,常振华为县委书记。4月,中共榆次地委任命赵补维为县委第二副书记。6月,任命贾眉珍为县委副书记。9月,任命李维顺为县委委员。
1955年1月17日至23日,中共榆社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51名,代表全县2357名党员。会议听取、审议、通过了常振华代表县委所作的《关于统购统销、互助合作化》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党在农村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建设山区、贯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方针的决议;通过了关于榆社五年生产建设全面发展计划(草案)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坚决反对“美蒋条约”,以实际行动支援解放台湾,完成补充兵员征集方案的决议。会议选举常振华、赵补维、贾眉珍、陈耀清、苗青、白更生、苏成本、李维顺为县委委员,选举常振华为县委书记。1955年4月,榆社县开始实行常务委员制,中共榆次地委任命常振华、贾眉珍、常好元、苗青、白更生、赵补维、李维顺为县委常委,常振华为县委书记,赵补维为第二副书记,贾眉珍为副书记。7月,常振华离任,中共榆次地委任命贾眉珍为县委书记。12月,任命常好元为副书记。1956年6月,赵补维离任。8月,中共榆次地委任命陈耀清为县委常委、副书记。11月,任命温宪玲为县委常委。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对加强榆社县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党组织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