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事业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10月,榆社县革筹委转发山西省革委通告和党中央号召,号召广大革命师生,听毛主席的话,立即“复课闹革命”,全县各中小学生陆续返校,开展“斗、批、改”。
1968年9月初,全县中小学教育实行学制变革,缩短学制,实施“五二二制”,即小学学制由6年制缩短为5年,初中、高中分别由3年缩短为2年。在10个公社设立24所七年制学校,当年即恢复招生,开始教学。同时,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制度,坚持“开门办学”方针,把“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作为主课,师生不定期参加生产劳动。“革命大批判”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秩序混乱,师生关系恶化,形成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愿学的局面。1969年9月,全县中小学课程每天增加一节“天天读”。1970年3月,榆社中学进驻工宣队,全县实行教育变革,再次缩短学制,即榆社中学的初中、高中均改为2年制,云簇中学、社城中学、郝壁中学改为2年制中学,农村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大部分学校建立生产基地,搞开门办学,开展小农场、小工厂、小饲养场。其中,李峪村七年制学校创办30亩农场、15亩果园,年收入5000余元;曲礼小学在荒石山坡上建果园,种植500余亩苹果树;乔家沟小学建立5亩科学试验田、培植菌肥。当年,全县七年制学校增至53所,九年制学校增至5所。
1971年,云簇中学、社城中学增设高中班,郝壁、讲堂改为九年制学校,各校增加1个高中班。9月,根据山西省教育革命会议精神,全县中学招生采取三结合办法,即推荐与选拔相结合,重在推荐;政治审查与学校推荐相结合,重在政治表现;贫下中农推荐与学校推荐相结合,重在贫下中农推荐。
1972年2月25日,县革委下发通知,为完成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本县中学招生任务,正式成立招生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学校招生实行“个人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贫下中农子女上大学优待,所招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同年,全县共有中学61所,在校学生4871人(其中高中743人),教职工318人。1973年5月中旬,全国各大、中专院校恢复招生,方法是由下而上推荐工农兵学员。当年,全县推荐大专生24名、中专生53名、中技生4名,合计共81名。
1974年1月14日,县革委召开全县中小学教师路线教育会议,历时2天。会议以学习中央十大文件和“批林整风”为主要内容,推广昔阳县大寨学校的“三要三不要”经验,即要好思想,不要金字榜;要小闯将,不要小绵羊;要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不要资产阶级文人治校。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影响,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同年6月上旬,开始兴建西关学校(今榆社二中),占地面积9478平方米。同年,在学大寨运动中,全县创办农校12个,中小学校创办工厂、农场、林果场、饲养场544个,工、农、牧、副总收入61944元。讲堂中学创办林场,同时养羊、牛、鹿,年收入万元以上。
1975年3月14日至19日,榆社县教育革命学大寨会议召开,参会人员有工宣队、贫宣队,各公社分管教育的负责人以及全县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共175人。会议学习推广了大寨、昔阳以及朝阳农学院、北谷丰“五·七”农校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