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扶贫攻坚工作

二、抓好扶贫攻坚工作

榆社县是全省31个国定贫困县之一。1996年8月5日,全省农村小康建设会议之后,为了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富民富县,经县四套班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干部的反复讨论,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榆社县制定了《榆社县“八三”脱贫攻坚工程规划》(下称“规划”)。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一年搞突破。即在1995年的基础上,加快脱贫步伐,使全县扶贫攻坚取得较大突破。到1996年底,全县财政收入达到4808万元,力争5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46万元,力争达到25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210元,使全县三分之一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第二步,两年迈大步。即到1997年底,全县以脱贫攻坚、富民强县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都要有一个大跨度的发展。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5535万元,力争达到6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万元,使全县三分之二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第三步,三年翻一番。即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到1998年底,全县财政收入达到6753万元,力争达到78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6万元,力争达到40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700元,使全县农村11个贫困乡镇、277个贫困村、89531口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9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榆社从此甩掉贫困县的帽子,步入小康建设行列。即从本年起,苦战三年,使全县8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还确定了今后三年全县实施“富民、富县”两大战略工程,釆取“换脑搞活、开放创新、科技支撑、民营发展、社会稳定、组织保障”六大战略措施。富民工程是坚持农业产业化方向,培育粮食、畜业、蔬菜、林果、加工五大主导产业,狠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从而实现农村脱贫、农民致富;富县工程是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组建化工、胶丸、食品加工、抗菌防疫系列产品和建筑彩画五大企业集团,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加强财税管理和金融服务,加快工商企业发展,从而达到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县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时限目标责任书》,一定三年不变,限时“交账”,完不成任务乡镇领导辞职。本年,城关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71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14亿元,率先步入亿元乡镇行列。从1996年到1998年三年间,全县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五大突破”。

(一)群众思想观念有了大的突破。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被动式等、靠、要观念得到改变,认识到贫穷就是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抓住国家扶贫的机遇,靠自己勤劳致富,才能真正走出贫困。1997年4月,河峪乡探索出“乡干部搭台、贫困户唱戏”的扶贫模式。其做法是,由乡干部资助部分资金,给贫困户贷一部分款,用于购买机具、牲畜和苗木等,交给有能力的贫困户经营,并按年交纳一定的本钱和利息,逐年还清,无能力经营的贫困户可入股分红,从而使这些贫困户借资生财、借畜生子、借林致富。这种扶贫方式在河峪等乡镇迅速推广。

(二)扶贫项目有了大的突破。1996年以来,省、地、县三级共93支扶贫工作队入驻榆社县161个贫困村帮助扶贫攻坚。截至1998年末,三级扶贫工作队已累计投入资金4107万元,铺开各类扶贫工程73处,新修乡村公路32公里,新建学校71所,新建基本农田3.1万亩,发展干鲜果经济林4万亩,养猪9800头、养牛1400头、养羊14000只、养鸡25万只,兴办各类实事5984件,整顿基层组织31个,实施移民并村7个、移民467人,为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9元,人均占有粮食489公斤,当年有31230人从贫困线迈入温饱线。

(三)组织体系有了大的突破。全县146个贫困村调整了17名村党支部书记、25名村委主任、29名村委、27名团书、17名妇联主任,培养了入党积极分子91名、后备干部78名,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组织保证。

(四)扶贫模式有了大的突破。1997年,县委号召全县的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户或多户贫困户,开展扶志式、扶智式、连动式、帮带式、实事式五种模式的扶贫济困活动初见成效。年初,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以身作则,带头行动,全县的党员干部基本上都联系了贫困户。全年共培训农民8195人(次),资助失学或家境贫寒儿童701名,赠送科技书籍932册,引进科技项目45个。通过实施移民工程,全县有7个小村并入大村富村,有8个小村与大村达成了移民并村协议,有21个村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新修乡村道路124公里。通过实施五只羊工程,为560户贫困户每户筹资1000元养羊4676只,帮助贫困户新增猪1030头、新增牛655头。通过实施送温暖工程,全县党员干部共为贫困户资助现金15万余元,送衣物7988件、面粉659袋,拉煤23吨、拉化肥20.12吨,买种子6502公斤、买地膜4380公斤,帮助建房47间,帮助治病384人,帮助输出劳务2081人。

(五)脱贫机制有了大的突破。在实施移民脱贫工程、五只羊工程、规模养殖、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基础上,中共榆社县委大力推行党建目标责任制:一是完善了县五大班子党员领导党建工作包点责任制,要求每位领导包扶贫困户;二是实施了机关、乡(镇)党委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在全县党政机关实行“三包、三联、三树、三扶”的目标责任制,即党政领导干部包发展、包稳定、包安全;联系一个乡、联系一个企业、联系一个项目;树一个脱贫典型、树一个企业典型、树一个工农对接典型;扶一户特困户、扶一名下岗职工、扶一名困难失学儿童。从1998年到1999年1月,四套班子共为包扶的贫困户贷款8万元、捐款1万元,为包扶的困难学生捐资2万元;包扶的26个贫困村和30户贫困户当年全部越过了温饱线;包扶的26名下岗职工都找到了就业门路;包扶的35名家庭困难学生都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

根据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在1996年同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签订的扶贫攻坚责任书确定,榆社三年实现整体达标,但因当年遭灾较重,省委将榆社县改为1999年实现整体达标。到1999年,经考核验收,榆社县8项脱贫攻坚指标全部完成。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95元,四年共计实现温饱78866人,占全县贫困人口85931人的91.8%。2000年,榆社县虽然整体相对脱贫,但经济发展缓慢,横向比较差距较大,加上时代的快速发展,榆社县扶贫攻坚依然要打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