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教育事业的发展

抗战初期,榆社县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农村小学教育。据统计,抗日战争初期,榆社县学龄儿童入学者不到一半,有近一半儿童沦为文盲。对此,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发展教育,招募教员、创办学校。到1940年,全县小学发展到170余所,入学儿童达到5000余名。有少数村庄群众自筹资金,捐物、捐地,创建民办公助小学30余所。1943年秋,在三区的向阳村,设立了1所高等小学。至此,公办高小达到四所。这四所高小分别是:榆社县民族革命第一高级小学校(简称一高小,办学地潭村)、榆社县民族革命第二高级小学校(简称二高小,办学地南白村)、榆社县民族革命第三高级小学校(简称三高小,办学地向阳村)、榆社县民族革命第四高级小学校(简称四高小,办学地屯村)。这四所高小师资力量较强,文化底蕴较高,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榆社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4年,为了纪念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将设在三区向阳村的三高小,改名“韬奋高小”,这也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以名人命名的学校。

1943年,为了加强更高一级的教育,晋冀豫边区政府决定在榆社县设立初级中学,招收榆社、武乡籍高小毕业的学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于是在榆社县和武乡县交界处的榆社三区向阳村,设立了太行联合中学榆武分队初级中学,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榆社县抗日政府开办的第一所中学。在特殊的环境下,榆武分队中学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把战争、生产、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即在适应战争环境前提下进行教育,宣讲时事政策,学习《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以此提高学生抗战必胜的信念。学员除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宣传与教育群众。同时投入生产自教运动,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为抗战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

1944年,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了保障全县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贯彻党的教育与战争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因陋就简,以民房代校舍,门板代课桌,木刻印课本,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组织开展生产劳动,解决教学经费问题,并建立儿童团,以儿歌形式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儿童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服务于抗日战争。榆社县第三高小1944年开荒种地,收小麦8石,收获蓖麻、玉米近40石。榆社县第四联合学区到1944年12月底,有生产小组91个、参加者445人,纺花纺毛组35个、参加者162人,开荒种地63.4亩,生产粮食300多石,收获蔬菜800多斤,榨油412斤,造林2139亩,自制石板114块、粉笔185盒、砚台81块、黑板擦30块、草帽41顶。

在抗战时期的艰苦办学中,榆社涌现出了许多典型的师生抗战办学的故事和模范教师。1945年4月5日至25日,在河北省涉县召开的太行区第一届文教群英会上,榆社县韬奋高小、榆社县前庄小学被评为模范学校,韬奋高小校长任锦林和第四联合学区校长刘印龙出席会议,并被授予二等模范教师称号受到了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