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等工作的领导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1980年底,榆社县陆续建立了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团体。这些团体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广大青年、各界妇女、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党领导群众的重要形式。在隶属关系上,工、青、妇属上级相应的群团组织和中共榆社县委双重领导,群团组织的领导人由县委任命。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作的领导,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具体体现,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按照1990年山西省委发出的《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青年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实施意见》精神,县委认为,在实现党的重心转移到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加强和改善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工青妇在经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榆社县委通过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调整和充实总工会领导班子,强化了工会工作,积极发挥工会在推行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使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县总工会内设生产活动部、女工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室、俱乐部(图书阅览室、职工夜校、录像室),有工作人员20人。全县基层工会组织112个,会员5881人,有63个基层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各级工会在提高职工政治思想觉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开展“创先、创新、创优”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会组织以培养“四有”职工为目标,在职工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开展理想和人生观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四有”职工教育。县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了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及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1987年12月15至17日,榆社县第六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43人,列席代表和特邀代表各12名。县工会主席作了《在党的十三大精神指导下,全县工人阶级动员起来,为驱贫致富做出新贡献》的报告。会后,在职工中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推动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89年,新建基层工会4个,吸收会员1000余人。1990-1991年,各级工会开展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竞赛活动,收集合理化建议1484项,采纳423项,年创价值240万元。1992年,经过1个月的全面学习宣传《工会法》,动员全县工人开展创先、创优、创新、创最优效益的“效益杯”劳动竞赛,取得技术革新13项的好成绩。并且举行技术比武105项,参赛1251人,有246人获“技术能手”称号。
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县委在中共榆社县委的领导下,组织全县青年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和做“四有”新人活动,引导青年在“四化”建设中建功立业,共青团工作出现了组织健全,班子坚强,工作活跃,成绩显著的新局面。其中,在工业战线,团组织以帮助青年建功成才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增强活力为目标,开展了“爱岗争优、建功成才”达标活动。商业服务行业开展“文明经营、优质服务”活动,同时,还组织技术比武和业务培训。在农业战线,团组织始终以培养“四有”新型农民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两赛一帮”(乡镇企业青年厂长经理竞赛、实用技术培训百分达标竞赛、帮助农村青年脱贫致富)活动和“科技兴农”活动,重点抓了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和普及推广,帮助青年农民争当脱贫致富先锋。在教育战线,团组织除广泛开展兴趣小组、科技、文体等活动之外,重点以小型、多样、分散为主的系列化、经常化、普及化的实践教育和包括理想、人生观以及团知识的基础教育,使学校团的组织工作更加活跃。进入20世纪90年代,着力启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举办“学特色理论、懂市场经济、创改革业绩”“市场经济与传统美德”“知党爱党跟党走”“爱国爱县爱家乡”等主题演讲和知识竞赛活动。工交、财贸企业团组织持续开展“爱岗争优、建功成才”活动,“五小智慧杯”竞赛活动取得成果10多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万余元,其中2项被评为省级“五小”优秀成果。“窗口”行业开展文明经营、优质服务、扩销促销活动,共创建青年文明示范柜组15个,涌现青年服务明星20多人。开展了“让红领巾更鲜艳”活动,组织生活生产服务队,帮助军属挑水、打柴、春播、秋收。1988年,全县青年发起小研发活动,农村1700名青年开展以小研发为主的“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创收40.5万元,2050名贫困青年人均增收110元。1989至1991年,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团的“三爱”思想政治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组织县直机关团员青年走上街头,开展“五四青年义务服务一条街”活动。全县有570个团组织建立学雷锋小组1738个,做好事1万余人次,捐衣2万余件,捐学习用具5000件,捐款2000元。
加强对妇联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对妇女工作十分重视,从思想、组织、作风等环节全面加强妇联工作,支持妇联独立自主开展工作。1987年12月18至19日,榆社县第七届妇女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151人,会议听取审议张玉奋作的《提高素质,奋发向上,为致富榆社争做新贡献》的工作报告,动员全县妇女积极投身两个文明建设,在致富榆社中建功立业。1989年,新建8个系统妇女工作委员会,12个单位女工委,32个妇女小组。1992年底,县妇联会有干部7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工作人员4人。有乡镇妇联会14个,县直妇委会8个,农村妇代会336个,城镇女工委23个,妇女小组67个,全县共有妇女4.2万人,机关妇女2850人,城镇市民妇女3000人。1982年至1992年,县妇联坚决响应县委的号召,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到脱贫致富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做出了巨大成绩,特别是在计划生育、妇幼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各级妇联起到了积极作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女能手”“女标兵”“女先进党员”“女模范干部”。开展了“三八红旗手”和争创“五好家庭”创优争先竞赛活动。在农村妇女中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每个妇女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术。1987年2月,县妇联组织开展“战士在我心中”活动,有2.3万名妇女为老山前线战士纳鞋垫2万余双,写慰问信120封。1989年5月,开展女子爱国储蓄竞赛活动,两个月储蓄120万元。至10月,全县共举办102期科技培训班,有5600名妇女参加,培育各类能手1821人。1991年,开展“五个一”(节约一分钱、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竞赛活动。1992年,开展“建功立业”活动,有136名女专业人才赴乡村献技、献艺。全县有2.81万名农村妇女参加“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其中养殖规模户384户,种植大户531个,科技示范户201个,商品贸易个体户732个,参加乡镇企业300余人,达省级标准的女能手有养鱼能手原雪花,养羊能手胡云香和养猪能手宁风仙等14人,达地级能手有228人,达县级能手有380人。举办各类补习班36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27期,家长学校52个,23个女农民上了农广校。1984年2月,县妇联还成立了法律顾问组,乡镇、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成立信访网络,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制宣传活动,接待和解决百余件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来信来访案件。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全县妇女参政议政的程度逐步提高。县第十届人大代表中,女代表占到代表总数的25.6%,乡人大代表中,女代表占到乡人大代表总数的20%。县十一届党代会女代表47人,占代表总数的16.4%,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女代表37人,占代表总数的23.9%,县第四届政协女委员11人,占委员总数的18%。全县有副科以上的女领导干部35名,其中1995年提拔16名。发展女党员527名。
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1980年2月重建榆社县科协,业务活动归属县科委管理。1984年4月,县科协与县科委合署办公。1985年,县、乡、村三级形成科普网络。建立跨乡镇农民养鱼研究会、西瓜研究会、果树研究会和村科普分会72个,发展会员1300人。1986年6月,榆社中学被确定为县科学技术普及重点基地。1988年,发动青少年参加晋中地区“三小发明”(小作品、小论文、小创作)和生物百项知识竞赛活动,38件作品中获地区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同时获卫生百项知识竞赛荣誉奖。1989年,韩村乡农、林、鱼、藕、鹅五位一体开发工程获晋中地区创建“科普文明乡”奖。1992年12月,县科协与县科委合署办公。当年有乡镇科协14个,大队科普小组350个,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15个,会员1.2万人。期间,榆社科学技术协会在县委的领导下,组织带领广大科技工作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下乡活动,把科技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