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受到严重影响。邓小平恢复工作后,首先抓了科学、教育的整顿。1977年8月,他在中央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批判了新中国成立后17年林彪、“四人帮”教育科研战线“黑线专政”的两个错误估计,对教育科研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共榆社县委、县革委会按照中央和省委、地委的要求,在教育界积极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夏,县委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县教育局落实会议精神,着手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力求把教育质量搞上去,下大力气狠抓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学校工作秩序和校纪校风及校容校貌的整顿。1977年10月份,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废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的由单位推荐上大学的制度,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重启尊师重教的新风尚,开创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新局面。榆社县招生办按照省、地招生办的安排,11月上旬组织考生报名,12月上旬考试,次年1月学校录取,2月开学。榆社县当年报名参加高考的313人,一次应考成功被大专院校录取22名,中专录取62名。之后,报名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逐年增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求学报国的热情,也调动了社会各界重教助学的积极性。1978年6月5日至16日,中共山西省委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县委、县革委会要求全县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学校要大力整顿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逐步好转。1978年下半年,县委根据中共晋中地委的指示,撤销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恢复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调整了不适应中小学校工作的部分负责人,全县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逐步冲破“左”的指导思想的束缚,恢复和健全了各级各项管理制度,重新制订了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使全县教育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局面。之后,县教育局和全县中小学校还采用了以老带新、示范教学、观摩教学、业余进修等形式,狠抓了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为适应1979年全国通用教材的教学需要,还对全县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门系统培训。为扭转“文化大革命”10年造成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各中学还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补救措施,以提高学生基础和学习质量,收到了可喜成效。在对中小学的整顿工作中,榆社县还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在各中小学校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解决教师两地分居和住房困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平反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涉及281名教师的冤假错案,为217名25年以上工龄的老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证章,有16名教师被选为人民代表,并为教师增加了工资,提高了待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会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强调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中的一部分。中共榆社县委、县革委会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会议要求全县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充分认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领导干部要带领群众把全县的科技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会后,榆社县贯彻落实中共晋中地委、行署制定的《关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十条意见》,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81年,中共榆社县委成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组办公室,为历年错批错斗的科技人员纠正平反,同时建立县专业技术职称考评委员会,为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吸收68名知识分子入党,选拔66名非党知识分子进入县、局两级领导班子,对全县知识分子工资、奖励、入党、住房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月增加8元工资,解决中级职称科技人员“农转非”户口和住房困难户共80余户。全县拥有科技人员598人,其中工程师21人、助理工程师59人、助理经济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助理统计师8人、医师36人,各行各业技术人员共有449人。由此,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的“左”的政策,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
文化艺术方面。批判了“四人帮”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对艺术界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落实了党的文艺政策,一批老艺人在落实政策中重新归队,文艺创作生机勃勃,一些文学、音乐创作新品相继推出。榆社籍全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周涛创作的诗集《神山》,陈瑞创作的《难忘的青春》等一批文学作品出版发行,郝德如创作的《太行颂》《富字开花朵朵红》等歌曲深受群众喜爱,这些成果标志着榆社文化事业冻土复苏,春暖花开,县剧团活跃在县城和农村,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卫生工作整顿中,全县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了党的有关政策,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县委把县、社两级卫生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重点逐步放到农村,对社员群众实行部分免费医疗。全县有专业医护人员253名,赤脚医生达316人。县、社两级医院都派医务人员到农村进行巡回医疗。
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体育运动进一步加强。在农村普遍开展了“两管五改”(管粪便垃圾、管饮用水源,改厕所、改畜圈、改水井、改环境、改炉灶)工作,县城面貌也有了明显变化。中小学的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也逐渐兴起,学校体育、农民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体育、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运动水平和人民体质得到提升。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内,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有序展开,全县人民在中共榆社县委、县革委会的领导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逐步恢复和艰难前进,开始形成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初步恢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