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昔阳经验”
1970年8月25日至10月5日,为了推广昔阳县学大寨经验,中共中央召开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会议听取了陈永贵关于以阶级、两条路线斗争为纲,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经验”介绍,讨论了如何在北方各省、市、自治区开展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问题。会议的主题是以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为纲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特别是会议总结了昔阳县整“五种人”的所谓经验,并把方向问题和路线问题提到学大寨的首要地位,强调两条路线斗争,提出“七斗八斗”的“斗争哲学”。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农业学大寨》的社论,强调:“学大寨学什么?这是当前深入开展学大寨群众运动需要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强调:“把大寨经验迅速推开,必须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只有始终抓住阶级斗争不放,才是抓住了推广大寨经验的要点”。社论还向全国各县的领导干部提出:“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9月,中共山西省委在太原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议,旨在把“昔阳经验”全省化,“把全省每个县都建设成为像昔阳那样的大寨式的县”。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和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并把榆社县建成“大寨式”的县,1970年11月,榆社县革委会领导率领县、公社、生产大队三级干部共700余人,首次赴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同年,榆社县革委会还提出“林木上山、粮田下川”的号召,开始带领榆社的干部群众在浊漳河沿岸河滩毁林造田。到12月,全县粮食总产量6000万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丰收年,比1969年增长15%。有大寨、圪坨、郜家沟、疙瘩滩、连家庄5个生产大队粮食亩产达到500斤以上,有麻池垴等15个村亩产达到400斤以上。
1971年7月,由县委常委率领800余人的县、公社、生产大队干部,再次到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8月24日至28日,榆社县“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会议在县城召开。会议总结了1971年榆社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经验教训,参观学习了岚峪公社麻池垴大队学大寨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近三年的农业奋斗目标:全县粮食亩产量1971年达“纲要”(400斤),1972年过“黄河”(500斤),1973年亩产达到600斤。当年,中共榆社县委提出“举旗抓纲学大寨、榆社河上重安排、拼死拼活赶昔阳,尽快建成大寨县”的口号,在全县开展了以“治山、治沟、治水、治滩”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1971年底,全县全年共治理大小河沟106条,打坝造地1500亩,改河垫地2300亩,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40处,新增水浇地6200亩,新增“大寨田”3700亩。1972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县10个公社实现了社社通公路。榆社县大寨大队粮食亩产超过500斤,高崖底、麻池垴等6个生产大队粮食亩产超过400斤。
自1971年起,由于北寨公社高崖底大队用两年时间修筑了2条坝、劈了1座山、改了1条河、治了1个河滩,实现了人均1亩水浇地,发展稻田150亩,粮食亩产600斤,从而被中共榆社县委、县革委树为全县的农业学大寨典型。1973年1月9日,县委组织全县10个公社的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观了高崖底大队劈山改河工程。
到1973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过去整整三年了,榆社县并没有解决“三年行不行”的问题。同年3月中旬,县委召开各公社、县直机关负责人会议,传达中共晋中地委在昔阳县召开的全区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精神,特别传达了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陈永贵强调的“昔阳能办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的问题。经过会议的认真、反复讨论,制定了榆社县学大寨的规划和措施。县委还决定明确回答省委、地委,榆社用三年时间(即到1975年)建成大寨县。在具体工作中,要求继续全面推行大寨、昔阳经验,大批、大斗、大干。11月13日至17日,晋中地区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在昔阳召开。中共晋中地委第一副书记贾俊在报告中指出,昔阳三年迈向了大寨县,其他县、市为何三年办不到?北方农业会议已经过去三年了,但全区多数县没有回答了三年行不行的问题。明年是第四年了,各级党委应该严肃地回答:“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在会上,中共晋中地委书记陈永贵对榆社县提出了尖锐批评,总结了三句话,即“看面貌老祖宗,看产量老水平,看思想老右倾。”《山西日报》也在头版报道了陈永贵对榆社县的批评。11月18日,中共榆社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各公社党委也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晋中地区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榆社县立即在县委常委中进行开门整风,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县委的批评意见,并组织县委、县革委会机关的全体干部深入榆社县大寨大队,一边劳动,一边整风,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并提出了全县新的奋斗目标:两年变面貌,1974年达“纲要”,1975年过“黄河”。12月23日,县委发出《关于推广我县大寨大队学大寨经验的决定》。
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榆社县农业合作化最早的大队。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志全是全县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1965年,大寨大队粮食亩产跨过了“黄河”,1971年粮食亩产771斤,1973年虽连续遭旱、虫、雹、风等严重自然严害,仍夺得好收成,粮食亩产660斤。为迅速改变榆社“看面貌老祖宗、看产量老水平、看思想老右倾”的落后面貌,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学习推广榆社大寨大队学大寨先进经验的热潮。随后,全县掀起外学昔阳大寨、内学榆社大寨的活动。到同年底,全县有48个生产大队粮食亩产达“纲要”(400斤以上)、过“黄河”(500斤以上)。当年,全县先后动工兴建了申村、下赤土、李峪等小型水库,兴建了城关高灌渠6.5公里。
1974年3月18日至21日,县委、县革委召开了有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共1200余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会议传达贯彻了昔阳会议精神,要求结合全县实际,进一步引深“批林批孔”运动,抓好春耕生产,为夺取全县粮食亩产达“纲要”,总产9200万斤,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而奋斗。6月13日,中共山西省委发出《关于开展纪念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伟大号召十周年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紧紧抓住“批林批孔”这个头等大事,使“批林批孔”成为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8月23日至29日,县委、县革委再次召开1600余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和中央负责同志关于山西问题的指示,贯彻中共山西省委的通知精神,安排部署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并于25日至27日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榆社大寨、高崖底、潭村、麦茬角、麻池垴、圪塔滩、桃阳、崇串等8个学大寨先进典型大队的庄稼长势。
11月20日至12月6日,中共山西省委在昔阳县召开了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全面肯定了昔阳县提出的“在政治上反复辟,在思想上反腐蚀,在经济上反蚕食”的所谓经验,强调要大批促大干,坚持不懈地批判资本主义,批判修正主义,批判“孔孟之道”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会后,中共榆社县委、县革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对过去四年学大寨运动迈不开大步,大寨、昔阳经验推广得不快的原因,归之于思想和政治路线不端正,认为学大寨就是要像大寨和昔阳那样,“大批促大干,领导带头干”,没有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大寨运动的战斗指挥部。决定进一步把大寨、昔阳那一套“左”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广泛推广,继续派工作组深入基层蹲点,同时要求工作组与贫下中农同学习,同吃、同住、同劳动,抓典型,树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