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

一、榆社“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

全国解放后,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彻底甩掉贫穷的包袱,昔阳县大寨村群众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大自然宣战,开辟了一条发展生产的道路。同时,大寨大队在努力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了群众监督机制。1962年,中共晋中地委决定在全区推广大寨干部参加生产和领导生产相结合、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1963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正式向全省提出“学大寨,一带二”的口号。在大寨大灾之年夺得高产后,再次引起中共山西省委的深入思考,并于11月9日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向大寨学习,从而在全省开展了一场农业学大寨运动。

中共山西省委把大寨精神具体概括为:“蔑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要求要用大寨精神学大寨,在广大社员、干部和职工中,广泛地组织学习和讨论,并把大寨人民的革命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并将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1963年2月,中共榆社县委组织各公社宣传委员、中小学校长召开紧急会议,主要内容就是学习昔阳大寨先进经验,安排开展宣传月活动。会后,各公社成立了“学大寨宣传月”办公室,各生产大队成立了宣传月指导小组。全县还组织了1.5万人的宣传队伍,深入乡村进行学大寨宣传。在4月14日至18日召开的县、公社、生产大队“三级”干部会议上,县委全面分析总结了全县农村形势,交流了经验,表彰了108个先进单位,树立了粮食连年增产的大寨大队,大搞水土保持、改变山区面貌的千家峪大队,农牧并举、以牧促农的辉教大队,以林养牧、以林牧促农的南村大队等4个先进典型。在这次大会上,榆社县大寨大队还提出了“大寨学大寨,大寨赶大寨”的口号。5月20日,县委向全县各级党组织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县开展“外学陈永贵,内学张志全”的群众运动。6月19日至24日,中共榆社县委又组织召开了有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共1041人参加的干部参加劳动大会。会上,县委书记刘占堂作了《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动员报告》,会议还组织与会干部学习了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中共山西省委、中共晋中地委对昔阳县“四级”干部参加劳动报告的批示和昔阳县干部参加劳动的经验。会后,全县近200名县、公社干部在县领导和公社党委书记的带领下,带着劳动手册,深入到各生产队和社员一起劳动。11月30日,县委组织有代表性的先进、后进、丘陵、平川、石山等不同地区的社队干部共74人,由县长常好元带队,到昔阳县大寨大队进行参观学习。之后,在全县掀起了比、学、赶、帮的竞赛活动,决心让大寨精神在全县开花结果。

1964年2月17日至27日,中共榆社县委在县城召开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共1193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会议树立和表彰了全县的10杆红旗,即:农业学大寨(指榆社大寨)、林业学南村、畜牧学辉教、水保学千家峪、多种经营学崇串、民兵工作学向阳、青年学习张巨生、队长学习冀江生、干部参加劳动学习邢怀亮、模范饲养员学习梁玉兰。会议提出了全党全民总动员,大干六四年,低产变高产,力争五千万(指粮食产量)的口号。5月23日,《山西日报》发表了“学大寨精神,建设稳产高产田”的社论后,县委组织在全县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到年底,全县修建大寨田8900亩。当年,还在全县农村推广学习了大寨大队评工计分和劳动产品分配办法。

1965年,榆社县普遍开展了学大寨运动。当年,榆社县大寨大队粮食亩产过“黄河”,达到522斤。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使全县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科学种田全面展开,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全县修建大寨田1.3万亩,建成水浇地1.94万亩。到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272.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