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展整党整风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全党全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的整风运动。对全党整风工作作了具体部署,要求坚决地执行中央关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一系列指示,结合各项工作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5月上旬,中共山西省委制定了《整风整干计划》,对全省的干部整风工作进行了部署。6月13日,中共榆次地委发出《关于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整风运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作风、组织上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素质。
1950年8月27日,中共榆社县委根据中共榆次地委关于农村整党和整风运动的指示,制定出榆社县整党整风的初步计划。目的是通过整党,整顿党员中存在的自流与半自流状态,解决思想上的革命成功、迷惘退坡和简单生硬的命令主义作风,解决生产消极涣散、只顾自己、应付工作的问题,解决特权思想、贪污腐化等问题。确定整党村有:一类支部桃阳村、韩村,二类支部潭村,三类支部赵王村。明确整党的具体方法是:集中训练、学习,分散对照检查;党员鉴定;民主选举、测评。10月28日,县委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建立农村支部制度的试行草案,作出《关于建立农村支部各种制度的决议》。11月8日,全县范围的农村党支部整顿开始。1951年1月10日,结合全县整党工作和当前形势,县委举办了第一期党员训练班,对15个村支部的201名党员(其中支委干部80人、女党员18人)进行了训练,学习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各支部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了整党整风的目的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具体计划和步骤。至1月中旬,榆社县农村党支部整顿工作结束。通过全面整顿,一类党支部巩固和发展了已有的成绩;二类党支部解决了遗留问题,健全了民主集中制度,提高了党员觉悟;三类党支部依靠党内积极分子,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了骨干分子,对那些能够深刻检查自己错误并能够改正错误的党员干部予以留用。通过整顿,基层民主集中制度得以健全,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增强,并成为领导群众进行生产和建设的坚强核心,大部分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也有了明显转变,党在农村的工作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951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从下半年起,用3年时间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整顿。3月28日至4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全面系统地部署了全国的整党建党工作。6月,中共榆社县委拟定《基层组织整顿计划》,要求不合格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党内的积极分子,坚持“团结、教育、改造、提高”的原则,着重从思想上进行整顿,并对混进党内的坏分子进行登记审查。通过学习训练、党员登记、审查鉴定、组织处理等程序,完成组织整顿任务,达到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目的。从6月30日开始,榆社县党员干部分4批集中进行整风,农村的党员利用1950年冬闲至1951年春耕前进行整风。整风运动的重点是检查纠正骄傲自满情绪、消极退坡思想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自由主义作风。
1951年9月20日,中共榆次地委制订出台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计划,要求从9月底起到1953年底,根据中央所编写的教材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普遍教育,并对所有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整顿。中共榆社县委结合榆社实际,制订出台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计划。在建党方面,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建党工作。在整党方面,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编写的教材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普遍教育,对所有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整顿。整党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进行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员八项标准的教育,反对党内的资本主义剥削思想,反对贪污浪费,反对命令主义。县委还要求基层党支部要结合整党和年终鉴定,联系工作实际,坚持个别谈话的原则,经过系统、慎重选择和严密审查的步骤,接收各类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党员整顿工作,12月6日,县委召开第二期党员整训工作会议。参会170人,历时28天。会议听取了政治工作报告,进行了党员标准八条教育,讨论了革命前途、个人入党、革命方法等问题。通过整训,最终使党员明确了社会发展方向,坚定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三反”运动和整党结合进行的指示》,要求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按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对党员进行登记、审查和处理。3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规定做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八项标准。此后,县委把基层整党看作是学习党员标准的教育运动,从对党员普遍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知识的教育入手,使每个党员明确党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标准,然后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转入组织整顿,进行党员登记、组织处理。7月8日,县委召开县级各机关、团体、企业部门参加的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县县级机关党与革命组织内还存在非党思想作风,决定进行一次全县较大的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会议不仅要求学习刘少奇关于《党员修养第二章》等文章,还要求解决三个问题:(一)加强党对各个机关、团体、企业单位和农村的政治思想领导,克服资产阶级的右倾麻痹思想,树立长期的阶级斗争观点;(二)建立与加强党内外民主制度、干部工作制度,以及监察防范领导干部发生官僚主义的制度;(三)检查、揭发出的重大问题与具体问题,要迅速、准确地给予处理。
1953年1月2日,中共榆社县委举办全县农村党支部整党训练班,参加训练的人员有各区党委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部分村党员干部。这次整党训练主要解决“党不管党”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纯洁农村基层党组织。训练班采取集中培训学习与分散发动群众学习相结合的整党方法,整党过程依次为教育、揭发、登记、审查、组织整顿、回村解决问题等。训练期间,自始至终贯彻“思想发动,提高觉悟”的方针,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通过宣传发动、整党教育、党员登记与审查、处理、民主补课等环节,对农村党员和积极分子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路线和党纪党风教育。3月11日至13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和讨论了中共榆次地委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检查了全县干部工作,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制定了今后的工作改进措施:(一)抓紧政治思想教育,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从县委做起,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领导水平和干部质量。(二)坚决克服党不管党的现象,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保证党员质量,使党成为领导核心。(三)加强调查研究,掌握重点,明确问题,制定解决办法,作为克服工作中不平衡的有效依据。(四)将反对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违法乱纪斗争贯彻到日常实际工作中。(五)坚决克服事务主义,注重解决忙乱问题。会议还要求开展反对官僚主义运动,并组成检查组对全县反对官僚主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进行检查。1955年1月,在中共榆社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党在农村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决议。
1956年,随着农业高级合作化高潮的出现,发现少数党员存在资本主义倾向,以及勉强入社现象。为此,中共榆社县委于2月1日提出整党、建党与整团、建团工作规划:(一)白庄、河峪、大寨等19个乡63个一类支部,党员觉悟高,战斗力强,要求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继续批判资本主义思想倾向,树立国家观念与以社为家的集体主义观念;(二)潭村、峡口等25个乡140个二类支部,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入社后人社两条心,要求解决宗派不团结现象,清除党内阶级异己分子;(三)堡下等3乡10个支部,党员觉悟不高,资本主义严重,有的党员蜕化变质等,要求加强共产主义与党员八项标准问题教育,提高觉悟,同时结合组织处理、调整领导班子。5月1日,县委做出第二批整社、整党、建党计划:要求学习1956年至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与阻碍和破坏农业合作化现象作斗争;克服部分支部庞大臃肿现象;开除党内反革命分子、投机分子、堕落腐化、屡教不改变质分子,纯洁、巩固党的组织;调整支部领导成员,健全支部集体领导制度;同时克服以党代政,以社务会代替支部会议等现象;解决争权夺利、自私本位、贪污盗窃、互不团结等现象。8月中旬,县委提出第三次整社整党意见。整党中,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批评教育了一些消极分子和落后分子,特别是在最后一期整顿中,充实了教育的内容,把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和国家工业化教育结合起来;把两条道路教育和执行农村生产政策、端正领导方法结合起来;把工农业相互支援和巩固国防教育结合起来;把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和党纪党风教育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效果。
经过几年的整党建党,全县党组织得到新的发展,到1956年9月,全县共建立12个基层党委,19个党总支,140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583名,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12倍、4.75倍、1.65倍、1.16倍,党员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明显提高,为榆社县由新民主主义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组织保障。
通过整党建党,全县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提高了政策水平,增强了群众观念,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纯洁壮大,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为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各项任务,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榆社县于1939年7月、1942年2月先后召开中共榆社县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建国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榆社县于1950年12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榆社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此后历次党代会按顺序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