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计划的完成

一、“八五”计划的完成

从1991年到1995年,是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按照中共山西省委1992年7月制定的《中共山西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7月16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重新修订和完善全县“八五”计划。“八五”计划新目标是:到199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七五”以来的318元增至450元,力争50个村达小康。计划的主要内容:(一)开发一河五川(浊漳河,北寨、东汇、郝壁、云簇、武源五川);(二)建设七个基地(粮油、林果、瓜菜、肉牛、中药材、蚕桑、养鱼);(三)建立四个市场(县城农工贸综合市场、云簇镇小杂粮市场、郝壁镇蔬菜市场、社城镇农贸综合市场);(四)建立五大产业体系(医药包装、冶金化工、加工业、建材业和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突出“一河五川”“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区、3个高速发展示范区(城关、云簇、郝壁)和边远山地林果牧药开发建设。

“八五”时期,在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认真实施“一开发三建立”战略,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胜利完成了“八五”计划。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52亿元,比1990年增长1.79倍,年平均递增22.8%,比“七五”时期年均递增速度高10.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42元,比1990年增长1.67倍,年平均递增21.8%,工农业总产值达2.99亿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年平均递增18.3%,比“七五”时期年平均递增速度高10.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1924万元,比1990年增长2.4倍,年平均递增28%。这一时期,完成了一批交通、通信、化工、食品、医药包装等重点工程,使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榆社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向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转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过去的五年,本县遵循这个规律,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五年合计投资3750万元,对包括烧碱翻番、胶丸自动化生产线、华榆食品厂等一批工业项目进行技改和新建,使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七五”期末的5629万元,増加到“八五”期末的1000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化工、胶丸、食品加工为支柱的多元化工业体系,工农业比例由“七五”的6∶4演进为7∶3,这一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标志着榆社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八五”期间,榆社县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1995年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3985元,比1990年增长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37元,比1990年增长1.6倍。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13平方米,而且房建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1995年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8931万元,比1990年增长2.5倍。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519元,比1990年增长75.4%。彩电冰箱等高档耐用消费品逐步走向普及,摩托车开始进入居民家庭。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八五”期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4050万元,以交通、电力、通讯和城市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完成县城至郝壁、县城至云簇、县城工业区三条公路的铺油工程,新建了南河底至社城东大路,改造了西河至两河口、南马会至韩村两条县乡公路,连接全县东西的漳河二桥——廉村桥正在建设,“八五”期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镇镇通油路。在输变电方面,完成了县城110千伏变电站增容和云簇35千伏变电站前期工作,解决了12个行政村通电问题,使县供电条件更加优越;在通讯方面,完成了2000门数字程控电话扩容,开通了榆次至长治(榆社段)、榆社至阳泉两条通讯光缆、移动电话、BP机寻呼系统、电厂支局500门程控电话和四个乡镇的程控电话,使县通讯实现了现代化,加强了同外界的联系;城市建设方面,县城日供水5000吨的供水工程竣工通水,迎春大街两旁楼房林立,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八五”期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投资环境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