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整顿的初步完成

三、治理整顿的初步完成

1989年11月6日至9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1989年12月21日至25日,中共山西省委召开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中央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方案》。按照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方案》精神,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继续狠抓治理整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调整投资结构,继续解决经济“过热”问题。1990年贯彻治理整顿方针,一边压缩非生产性投资,一边启动市场,适当增加了生产性投资。投资重点继续向基础产业部门倾斜,全县对交通、电力、运输、邮电、农业的投资都呈增长之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但从总的情况看,形势仍很严峻,主要是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深层次矛盾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1991年治理整顿的任务是继续集中力量调整结构,解决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这一年的基本建设投资得到较大增长,从而带动需求,钢材、水泥、木材的销售量都比1990年同期有了较大增长,物资库存量下降。二是增加农业投入,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1990年在稳定农村政策的同时,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行投入倾斜政策,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291万公斤,比1989年增长34.4%。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5814万元,比1989年增长13%。1992年,全县农业生产虽然遭受了大旱,但农村经济仍有所发展,整个农村经济比较稳定。三是发展基础工业,提高经济效益。针对全县工业内部结构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1990年继续进行企业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基础工业。到同年底,全县工业生产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能源、原材料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4%。但仍然存在产品严重挤压、产销循环不畅、经济效益下降、亏损企业等问题。因此,1991年把治理整顿的重点放在了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效益上。这一年,工业生产保持了正常的增长速度,发展平稳,未出现大的起伏。特别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势头趋缓,部分效益指标出现好转的苗头,企业扭亏、限产压库、减少成品和资金占用等工作取得进展。四是整顿流通秩序,确保市场稳定。1990年,全县在流通领域控制物价上涨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物价管理,控制物价上涨幅度;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和整顿批发环节;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组织工业品下乡,努力搞活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对繁荣市场、搞活流通的重要补充作用;增加城乡商业网点,活跃集市贸易;改革粮油购销体制,减轻财政负担;抑制不合理的粮食消费,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管理范围,进一步推行价格改革,扩大市场调节作用;打破封锁,拆除关卡,打通城乡流通渠道;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转换流通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外经、外贸渠道。

经过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全县经济运行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国民经济摆脱了剧烈波动的局面,整个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全县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流通秩序明显好转,供求矛盾趋向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