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县工业的调整

二、对全县工业的调整

榆社县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七十年代,即“四五”“五五”期间,榆社先后建起化肥厂、水泥厂、酒厂、元件厂、电表厂等较大型国营企业27个,到1975年,国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97.6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76%,以后工业产值以年均23%的速度递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榆社县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根据市场需求,工业企业又有新的扩张,1979年又兴建起包装厂、针织厂、胶丸厂等一批国营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县工业产值达到617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6%,形成以化工、医药、包装、制造、丝织、食品为主的14个门类,开发出紫金山牌阿胶、陈醋、药用胶丸等新产品。县电表厂生产的单相电度表,经国家仪表总局鉴定达到同类产品标准,被称为信得过的合格产品,成为全省唯一生产单相电表的厂家,产品畅销省内外。1981年1月24日,根据上级精神和形势要求,中共榆社县委决定撤销县工交政治部改为县经济委员会,负责全县工业经济工作。同时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产品粗糙、销路不畅的社办企业进行调整压缩,形成乡办、村办、联办、个体“四轮驱动”结构。1983年底,全县集体工业企业增至416个。县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工艺石刻、布画连续三年出口美国、东南亚等地,换取外汇40多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