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移民并村工程
移民并村是解决偏僻贫困地区“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的根本途径。早在1986年召开的榆社县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时任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常水明同志在会上交流了长期调研形成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移民并村、吊庄开发”的设想,其观点和思路得到与会农经专家学者的肯定。1996年,县委书记胡俊来同志果断决策,大胆实施了“移民并村”的构想,决定对37个贫瘠山庄,涉及224户2432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分年度整体移民。随后在晋中东山贫困县普遍推广。
1998年,移民并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共移民31个村882户、3104口人,撤销行政村3个、自然村28个,其中莲花池属旧村迁新村,该村未消减。西河村属两个自然村并在一起,该村未消减。
2001年5月,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移民并村政策,认为泉滩村等13个村地处偏远山区,属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的贫困村,批准社城镇泉滩村并入南翟管村、红崖头村并入红崖底村、黄花沟村并入石会村、沟儿岭村和刘王后村并入社城村、琵琶窑村并入箕城镇东沟村;箕城镇周家庄村并入寺家凹村、南枣林村并入大下车村、王家垴村并入山泉峪村;郝壁镇高垴村并入云安村、簸箕凹村并入东方山村、梨园垴村并入大南沟村;西马乡马鞍山村并入新村。
2002年9月,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成立县撤并村组工作领导组,制定出台了《撤并村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本县境内不通电、不通路、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生产生活上严重存在诸多不便的贫困村,均在搬迁范围,享受移民并村补贴对象必须是在核准实施搬迁村的上年度户口在册人员。要求移民并村工作要以改变特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目的,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补贴”的原则,两年内分期分批实施。2001年底,保证搬迁人口60%以上盖起新房(包括购置旧房已办手续)。移并接受村首先优先就近选择交通便利、水源丰富、有学校、有医疗条件、土地后备资源充裕、村级班子较强、经济发展条件好的村庄。其次选择县乡镇农、林、牧场作为新建村村址。具体形式为:自然村并入主村,一个搬迁出村采取松动分散迁往若干村,几个村整体搬迁联合到异地建新村,应结合城镇建设并入乡镇政府所在地。到2002年底,全县实施移民并村共21个村、448户、1626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