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引进农业项目

三、积极引进农业项目

1991年7月3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举措来抓,决定成立由县长挂帅、23个成员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农业引进项目领导组,加强对农业引进项目工作的领导。同年8月5日,山西省农业引进项目利用国际农发资金贷款,对山西省太行山中段榆社、左权、和顺、武乡、沁县等5个贫困县进行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宗旨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通过对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种、养等项目投资,改善项目区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结构,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项目在榆社县投资5313.9万元,其中水利灌溉177.48万元,主要用于云簇灌区开发;浊漳河开发2304万元,用于浊漳河两岸大坝修筑、滩涂开发和双峰水库建设;干鲜水果开发429万元,用于新建果园和现有果园改造、干果开发和培训;畜牧项目586万元,用于养牛、羊、发展草场,建立和完善乡镇兽医站、人工授精站,以及相应的培训。项目实施后,全县新增灌溉面积31800亩,改良土地39200亩,新建果园600亩,改造果园1200亩,牛增加300头,羊增加7600只,草场增加39200亩,并进一步扩大优种面积,形成种养结合的综合生产能力。1992年12月2日,榆社县万人会战治理漳河农建工程项目开工。该项目共涉及浊漳河沿河两岸7个乡镇、78个村。项目开工上马劳动力1.5万人,大小拖拉机、推土机290(台)辆。截止1993年春季,原计划4年完工的21公里大坝,已完成19公里。原定5年完工的滩涂开发、平整土地任务完成五分之二,共开发优质农田1.3万亩,新增水浇地1200亩,改善水地500亩,修路植树任务完成50%。

1987年4月14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按照1984年提出的“植树、修路、办教育、加工、流通、通广播”的奋斗口号,带领全县人民一件一件落实,一项一项安排,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六件实事件件有着落,项项见成效。(一)植树。3年完成大面积造林23.3万亩,四旁植树860万株,发展果树17000亩,全县人均四旁植树和栽植干鲜水果树120株。(二)修路。三年共新修乡村公路9条,长达76公里,改造旧路282公里,全县共有321个村通了机动车,占到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5.5%。(三)办教育。三年共集资7137万元,新建、扩建、维修教室合计39102平方米,教学设备简陋、质量低劣的状况有所改观。全县325所学校达“一无两有”校舍标准的占到学校总数的85.9%。1986年高考全区排第五。(四)加工。三年共兴办农副特产加工企业400多个,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数的40%,初步形成以农、林、土特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并以小杜余沟醋厂生产的陈醋系列产品,春庭食品厂生产的多维糕点和北村粮食加工厂生产的粉皮等名优副食产品为拳头打入了太原、北京、河南、河北等19个省市的副食品市场,全县每年仅此一项即可增值240多万元。(五)流通。三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国营商业企业和供销社经营体制改革,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农民鄙商、轻商的观念得到彻底转变,全县有700多个农民做起了生意,三级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六)通广播。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县已有6个乡镇实现了农村广播“两化”,其余8个乡镇的农村整网工作已基本结束,农户广播喇叭普及率达到91%,建成了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村村通广播的目标已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