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学习宣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城市和新的社会主义的农村。但是,全国各地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党内的一些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对于群众生活中的许多迫切问题,抱着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顾客观实际,违反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意愿以及强迫命令、盲目蛮干的主观主义作风。受党内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影响,一些地区发生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闹社”事件,其具体表现为:农民集体请愿、联名告状、打官司、集体查账、集会、游行示威、包围干部、集体到县级机关讨饭、夺取社内生产资料、罢工、社员之间打架、打骂社干部等等。在榆社,由于农业合作化后期要求过急,工作粗糙,把许多不愿入社的农民硬拉进了农业社,以及有的社长期不公布账目,存在干部多吃多占、贪污盗窃现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也出现了部分社员“闹社”问题。曾经发生过地富分子和反革命分子邮寄反动书刊、涂写反动标语、制造谣言等事件。在国际上,由于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影响,发生了波兰、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恶浪。在此情况下,如何客观分析形势,正确区分和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各级党委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地阐明了关于严格区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月6日至13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毛泽东又到会发表讲话,讲了7个问题。在两次讲话中,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些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和调整,不断得到解决。毛泽东的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发表后,中共榆社县委及时组织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讨论,畅谈学习体会。在学习讨论中,广大党员干部一致认为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十分重要,是指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于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当前社会突出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家普遍认识到,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人民内部一些矛盾的显现和增加,是社会大家庭中的正常现象,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群众中出现的“闹社”、退社现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有农业合作化后期要求过急,工作粗糙,把许多不愿入社的农民硬拉进来的因素,也有经营管理工作跟不上,造成一部分合作社减产减收的问题;也有部分合作社规模过大,穷村沾了富村的光,穷队揩了富队的油的原因,还有一些地方在社员入社时牲畜、农具折价过低,到期后又不能偿还社员的原因;还有由于合作社集中统一管理过多,对社员个人利益照顾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的情况下,社员就会“闹社”,方法简单粗暴势必进一步激化矛盾。同时,县委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和中共榆次地委的要求,组织开展了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运动。5月15日至20日,县委组织召开全体县、区干部参加的会议。会议向党内外全体干部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以及毛泽东主席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针对本县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决定在全县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运动,以正确处理农业社问题。一是放下“架子”,深入下去,改变干部领导作风;二是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运动;三是坚决贯彻执行互利政策,解决人与人、户与社之间的利益矛盾,真正做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学习讨论和思想宣传运动,大多数党员干部联系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诚恳的自我批评,检查反省了自己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滋长的盲目乐观情绪,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县委积极采取措施,纠正缺点错误,区别不同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较为妥善地处理了各种矛盾,推进了榆社县政治、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