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计划的实施
从1976年到1980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五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与影响,打碎精神枷锁,冲破种种禁区,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拨乱反正,医治创伤,使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正常轨道,工作着重点也逐步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充分调动,全县各条战线和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
(一)农业生产成效突出。通过贯彻中央两个农业文件,初步总结了榆社县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冲破了大寨“一本经”禁锢,逐步解决了学大寨运动中的“左”倾错误,“穷过渡”得到了纠正;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者的自主权受到了尊重,生产上的主观主义、瞎指挥得到了克服;对在学大寨运动中受了批斗、批判,挨了“反大寨”棍子,戴了“反大寨”帽子的同志进行了平反;纠正了领导上单一经营的错误指导思想,确定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粮为主,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的正确方针。同时,通过贯彻中央75号文件,实行了联产到劳、联产到户、联产到组、专业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积极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全县农、林、牧、副各业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粮食生产:1979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0126万斤,是榆社县历史上(截至1979年)的最高产量。1980年,虽然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但仍获得了总产7100万斤的较好收成,比1975年的4547万斤增产56.15%。
油料生产:1980年油料总产89万斤,比1975年22.34万斤增产了近4倍。
林业生产:1980全县年植树120万株,造林48900亩,比1975年增长40%;育苗1326亩,封山育林27200亩,林副产品13600斤。全县绿化覆盖面积达15万亩,占宜林面积的33%,占总面积的5.9%。可贵的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对造林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认识到植树造林是榆社县由穷变富的必经之路。
牧业生产:1980年大牲畜存栏15987头,比1975年增长3.8%。其中,改良牛发展到448头,生猪年存栏数22512头,比1975年增长15.6%,羊存栏87000多只,比1975年增长5.3%。
蚕桑生产:栽桑养蚕是榆社县当时一项新的生产项目,1980年全县育桑苗2160亩,种植桑条400多亩,养蚕86张。虽然数量还不大,但已初见成效。
家庭收入:社员家庭副业收入大幅增加。1980年全县农林牧副渔总收入5003万元,比1976年3900万元增长1.28倍。人均集体分配收入49.25元,加上社员家庭副业人均28元,可达77元,比1975年增加34元。
(二)工业交通和基本建设有了较大发展。1976年全县只有农机厂、缝纫厂等5个企业,年产值只有55.55万元,根本没有什么特色产品。当时的交通不便,用电困难,基建项目几乎等于零。1980年国营工业有电表厂、元件厂、化肥厂等12个企业,手工业企业7家,还有社队企业891个,基建、交通和供电事业也有发展。尤其是通过国民经济调整,通过挖潜、革新、改造等一系列工作,生产门路不断扩大,生产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销路也逐渐畅通,使工业、交通、建筑在调整中逐步得到发展。公路比1975年增加了2倍,客运量和货运量比1975年都有极大提高,基建项目大部按期竣工。198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547万元,比1975年773万元,增长2倍多。
(三)财贸流通供销两旺,市场繁荣。财贸战线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指引下,通过企业整顿,改进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建立了岗位责任制,积极增设商业网点,恢复和发展了集市贸易和集体个体服务业,试行了统购统销和统购统配、计划收购、订购、选购四种形式,在财政体制上由过去的“统收统支”,改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调动了各方面当家理财积极性。同时抓了经济领域的各个流通环节改革,稳定了市场物价。因而,全县市场繁荣,购销两旺,较好地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80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达1949万元,比1975年的1207万元增长61.5%。商品利润不断增长,流通费用有了下降,资金周转次数加快,促进了商业发展,在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014万元,比1975年的1438万元增长40%。
(四)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各条战线也比过去有较大发展和提高。
教育战线认真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清除了林彪、“四人帮”“两个估计”的流毒,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抓了小学的普及教育,适当调整了中学结构,积极开展了业余教育。截至1980年,全县有小学319所,初中由54所并为45所,高中由21所集中为7所,教职员工1424人,在校学生达30403名。同时还加强了师资的进修和培训,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校工作走上了以教学为主的轨道。
卫生战线遵照“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方针,积极发展各项卫生事业。截至1980年,全县有各种医疗机构18个,专业医护人员253名,比1975年增长1.8倍;农村赤脚医生316名,比1975年增加2倍。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地方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和狠抓“一胎化”的生育,虽然没有完成国家计划任务,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文化战线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文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截至1980年,全县有专业、业余剧团2个,城乡电影放映队41个,广播喇叭17000余只,扩大器280多台,电视机300多台,丰富和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县的理论学习、宣传教育、文物考古、书刊发行、体育事业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科技工作成绩也是可喜的,全县有科技人员326名,普遍开展了科学普及和科技研究活动,推广和应用科技项目12项,开始进行43项科学研究活动,有的项目被列为省级科研重点项目,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五)民政、政法、劳动就业等工作也取得较好成绩。
民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优抚政策、社会救济政策和各项安置政策,使全县的烈军属、残废军人、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和一些困难户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适当的照顾和妥善安排,充分体现了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积极开展了拥军优属活动,改善了军民军政关系。
在政法工作方面,加强了党的领导,充实了政法工作队伍,成立了司法局,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整顿了社会治安秩序,及时打击了杀人放火、行凶抢劫、贪污盗窃等刑事犯罪活动,维护和发展了全县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在劳动就业、知青安置等方面,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做了大量工作,共安置城镇待业青年1100多名,占应安置的80%。另外,遵照中央有关指示,认真落实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对“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平反纠正。对清查中整错了的同志进行了平反,恢复了名誉;对错划的右派分子进行了摘帽和改正;对长期守法的四类分子改定了成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全力投入了“四化”建设。
(六)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落实了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初步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截至1980年,全县农电线路达330多公里,205个大队通了电;县乡公路200多公里,70%以上的大队通了汽车,多年来人们渴望的榆社——讲堂公路也已完工通车;全县有汽车140多辆,拖拉机446台,农用机械总动力3万多马力,农村米面加工、运输、打场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由于收入有所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社员存款总额270多万元,人均24元,社员盖新房16400多间,购买自行车12000多辆,不少社员还购置了缝纫机、收音机等,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城镇80%以上的职工上调了工资。同时普遍实行了各种奖励制度以及增加就业人员,绝大多数职工家庭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职工存款大幅度增加,存款总额达119万余元,人均240元。职工住宅也有了改善,其他各种劳保福利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