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大批干部南下北上支援各地

一、榆社县大批干部南下北上支援各地

1947年6月27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在榆社县潭村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6周年大会,向全县人民公开了自己的组织名称。从此,县委和各区分委,进入了由地下革命转为公开领导群众、进行革命的新时期。

遵照上级指示和安排,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积极进行干部摸底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坚决完成大批外调干部支援新区的光荣任务,主要分5批选派地方干部“南下北上”。

为了保证外调干部的质量,县委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作了严格的规定,所调出的干部必须称职,政治上确实可靠,历史清白,身体健康。妇女干部必须担任区级以上的职务。为了使外调干部能自觉地服从组织调动到新区工作,县、区党委都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除深入进行时事政治和形势教育外,对一些干部所存在的具体问题,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耐心地思想工作,并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针对少部分人家庭观念严重,满足于眼前的利益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同时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对那些斗志松懈、不想继续革命的干部,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对表现积极的进行了表扬鼓励;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合理地加以解决;对少数品质恶劣、对抗组织、经教育批评无效者,给以党纪处分。通过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广大干部思想觉悟迅速提高,他们积极报名,争着随军“南下北上”,去开展新解放区工作。

第一批:1946年1月,县委根据中共太行区党委指示,从1月至11月,先后调往东北地区、新华日报社和本省平定、太谷、榆次等地干部64人。

第二批:1947年6月中旬,根据中共太行区党委指示,樊茂生接任中共榆社县委书记职务,任爱生调任南征干部二中队指导员,率领15名榆社南下干部到湖北省麻东县,开展支援新解放区工作,并担任中共麻东县委书记。随同南下的榆社干部有:田裕如、王道隆、刘其玉、梁启杰、白全忠、郭仲明、郝志远、王纯仁、刘武中、王志清、王艮保、乔文媚、肖子如、李育中、吴有忠。

第三批:1947年9月10日,中共榆社县委抽调王福金(又名王涵)、刘艮元、乔兰昌、刘三元、田砚江、贡其税等21名干部赴河南等新解放区,支援革命和建设。

第四批:1948年11月,中共太行区党委决定抽调榆社县19名干部赴北京、华北军管处等地工作,县委为此举行了欢送会。

第五批:1949年2月,县委抽调白子文、田连生、赵顶良、张干福等53名干部随军南下,县委书记郑钦礼也奉调南下,王东耀接任中共榆社县委书记。地委组织部对榆社县无私援助新解放区人民的行动,给予高度赞扬。

据统计,榆社县南下北上支援各地的干部多达1100余人,在先后5批外调中,榆社县将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支援了新区,为开辟和巩固新解放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榆社县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