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根据地人民负担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革命抗日根据地党委、政府本着“既照顾人民的负担能力,又照顾抗战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使负担办法适合生产发展的需要”的方针,在战争日益残酷,军政各项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减轻人民负担,促进了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开辟后,军队、机关等大量的抗日武装相继在此安营扎寨。这样,大量的军需民食和连续不断的战斗所需的战勤义务及平时的支差任务,便主要落在太行人民的肩上。虽然各级党委和抗日民主政府一开始就注意到要尽可能地减轻人民负担,但由于日军不断向根据地发动战争,抢夺人民财物,破坏工农业生产设施,使得人民生活日益艰难困苦。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不利于根据地经济建设,而且危及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人民负担较重的问题,引起了根据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在不影响对敌斗争的情况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上级制定的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结合本县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八条措施,尽最大可能地减轻了人民负担。(一)通过制定正确的税收、财政制度,使人民的负担逐渐趋向合理化并固定下来;(二)提倡节约,反对贪污浪费;(三)整顿地方财政和公产;(四)在党政机关和驻军部队中开展生产运动,解决部分粮食、蔬菜,减轻人民负担;(五)实行“精兵减政”;(六)适时减免灾区人民的赋税;(七)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直接减轻人民的负担;(八)减轻人民的力役负担。同时,根据1941年颁布的《晋冀豫区军事支差条令》规定,明确了根据地人民的差役,有力地制止了乱支滥派民力的行为。
减轻人民负担的各种条令在榆社县实行后,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密切了党政军与人民的关系,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巩固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