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组建地方武装

四、组建地方武装

1937年11月13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会议,决定抽调三分之二的兵力和军事、政工干部分散到各地,与地方党组织相结合,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创建根据地。之后,八路军抽调大批政工干部和军事干部以及一部分连队,组成工作团和游击支队,迅速化整为零分散到晋冀豫地区,与当地党组织相配合,分赴乡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石拐会议后,榆社县组建了多支抗日武装。

榆社县游击大队。1937年11月下旬,八路军一二九师派出军事干部赵荃玉、王以铎、何正文等来到榆社,配合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全县各村发展的游击队员集中到县城进行政治、军事培训,成立了榆社县游击大队,赵荃玉任总队长,王以铎任副总队长,宁云程任政治部主任。总部下设4个大队和医务处、供给处,其中:第一大队大队长任爱生,指导员何正文;第二大队大队长王瑜,指导员刘有丰;第三大队大队长田明青,指导员马定夫;第四大队大队长王以铎,指导员马国勋。榆社县游击大队是榆社县成立的由中共党组织领导的第一支较为正规的抗日武装力量。

榆社县抗日自卫队。1938年1月8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军事干部谢家庆、张国传率领的八路军游击大队来到榆社,与榆社县游击队配合,分赴全县各区、村广泛发动群众,筹建成立了群众性的地方武装——抗日自卫队,一二九师军事干部张兢生任抗日自卫队总队长。各区设区队长,各个大编村为一个小队,设有分队长,每个村的青壮年都是自卫队员。抗日自卫队属半脱产群众武装,有敌情时是战斗队伍,无敌情时从事生产劳动。抗日自卫队的主要任务是在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站岗、放哨、锄奸、配合八路军战斗,补充八路军兵员。

榆社县游击大队与榆社县抗日自卫队,是当时榆社境内由中共党组织和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两支抗日武装。1938年4月游击大队改编后,榆社县抗日自卫队活跃在榆社县的各个村落,成为榆社县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在中共榆社县工委、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到1938年底,共发展游击队员、自卫队员、基干队员82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其中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2350人,基干队员2720人,自卫队员31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