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城的再次陷落和光复
1940年,日军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囚笼政策”,中国人民的抗战也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
6月中旬,1000多名日军由沁县出发,先是占领了武乡县段村,随即向北推进,又于6月16日占领了榆社县城。
日军坂津大队藤本中队220余人驻扎在榆社城内,以山西省立第八中学校为据点,大量修筑工事,加固碉堡,架设铁丝网,四周挖封锁沟、隐蔽壕,强征民夫,在辽(县)榆(社)武(乡)公路沿线,修炮台,建据点,加以军事化占领。辽榆武公路,东起辽县(今左权县)县城,与平(定)辽(县)公路连接,西南通过榆社、武乡、沁县与白晋路连在一起,全长一百多公里,横穿太行根据地,把抗日根据地分割成数块。日军在榆社境内的公路上,建立了吴家庄、韩村、南马会、榆社县城、沿北、王景等炮台,由日军第四混成旅团池边大队驻守。同时指使汉奸组织“宣抚班”进行反动宣传,强迫沿线村庄实行“维持”,企图将这条路巩固成铜墙铁壁。日军除加紧对占领区实行“恢复治安”外,军事上重点向抗日根据地实行“治安肃正”的“讨伐”作战。盘踞在各个据点里的日军还经常不断外出“扫荡”抢粮,杀害抗日军民。
针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各种抗日力量,配合八路军在敌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破公路、袭军车、炸据点,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40年8月20日起,八路军集中了105个团,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挥下,历时三个半月,在华北五千里战线上同时向日军发起了大规模袭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分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也称“榆辽战役”,就是要拔掉榆辽路上的八个日军据点,解放榆辽路。“榆辽战役”的核心是攻克榆社县城。
榆社县城地处辽榆武公路的中段,是日军侵入抗日根据地的前沿据点,筑有半永久性建筑工事和无数明碉暗堡,城内驻有日军220余人和伪军60余人。
1940年9月23日晚11时,“榆辽战役”打响。三八六旅向榆社城据点展开攻击,激战四小时,一举攻克日军外围阵地西北角和西关碉堡,进而占领了西关,扫清了外围屏障。残敌退到山西省立第八中学,在四架飞机的掩护下,依托高大碉堡和坚固工事,施放毒气,负隅顽抗。三八六旅实行坑道作业,把坑道挖进敌阵,用装满炸药的棺材进行爆破。25日下午4时半,坑道作业完成,日军碉堡被爆破崩塌,三八六旅发起进攻,攻占阵地,结束了战斗。
在强攻榆社城的同时,决死一纵队三十八团经过三次攻击,攻下王景据点。决死一纵队二十五团经过七次强攻,攻占沿北据点,全歼据点守敌。同一时刻,辽县方向的管头、小岭底、铺上、石匣等据点也被兄弟部队攻占。至此,榆辽公路上的敌八个据点除辽县城外其余全部攻克,在榆社驻扎106天的日军坂津大队藤本中队全部覆灭,榆社县城再次光复。
榆辽战役激战正酣,日军从9月27日开始,调集六七千人,分途增援榆辽地区,企图挽回败局,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地方武装、人民群众,紧密配合八路军阻击了各地增援之敌。9月30日,三八五旅一部、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决死一纵队二十五团、三十八团分别设伏于榆社县红崖头官地垴地区,围击由武乡增援辽县之敌坂津大队600余人,激战两日,歼敌300多人。
榆社县是“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主战场,“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榆辽战役”胜利结束,彻底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保卫了抗日根据地。在战斗中,榆社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八路军作战,踊跃走上前线参加战斗,提供多方面的战勤服务,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战役的胜利,斩断了敌军伸向我根据地的魔爪,消灭了敌军有生力量,扩大了根据地,鼓舞了广大群众对敌斗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