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的初步成效

六、农村改革的初步成效

1981年,榆社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政策,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了农、林、牧、副各业的全面发展。全县成林面积由1978年的13万亩增加到17万亩,零星植树373万余株,三年的速度相当于过去的30年。在养殖业中各种大牲畜、家禽逐年增长。1978年底大牲畜的存栏数为15800头,1981年增加到18000头,增长16%。1978年底羊存栏数为72819只,1981年增加到99828只,增长37%,还增加了鹿、貂、兔等项目。以林、牧、蚕桑为主的多种经营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平均每年多种经营收入391万元,占总收入的29%。在耕地劳力减少、多种经营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然保持在8000万斤左右。尤其是过去一些长期贫困的“三靠”队,粮食产量、经济收入成倍增长,基本没有靠返销粮过日子的生产队。

1981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28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均收入的3倍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表现是:买高档、盖新房、存款多、吃细粮。据有关部门统计,1981年全县城乡购买自行车188辆,缝纫机136台,手表203只,收音机3095台。以上四大件比1978年增加2268件。近三年人们的购买力平均每年递增2.5%。1978年前,全县农村社员房屋共83228间,三中全会后三年,全县共有5300余户社员盖新房26390间,新建房户占总农户的三分之一,全县每个社员平均有一间房子。1981年底,农村储蓄余额比1978年净增71万元,社员人均存款32元。

榆社县从1980年开始栽桑养蚕,到1982年栽桑养蚕的大队由5个发展到145个;育苗栽桑达到6000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产茧量由1980年的3000斤到1982年达到8万斤;栽桑养蚕收入由1980年的13万元到1982年达到50万元。栽桑养蚕成为榆社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1981年11月上旬和1982年8月下旬,晋中地区分两次在榆社县召开蚕桑现场会。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和河峪公社党委、崇串大队党支部分别在会上介绍了经验。

1981年,榆社县农委引进山西大学小冠花种苗7000余株,由东方山畜牧场试种成功。1983年,西马、岚峪等7个公社,50余个生产大队大面积推广种植7000余亩,生产种子248公斤,占全国各大专院校小型牧场产籽量50%,名列全国第一。同年,县农委干部弓献英连续两次赴京出席全国小冠花种植研讨会,并将本县先进栽培技术拍制成幻灯片,宣传推广,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