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工业生产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路线影响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严重干扰和破坏,榆社县的工业生产发展一直缓慢,有些企业连年亏损。1975年至1976年,县营企业连续两年未完成产值计划,不少企业负债亏损。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职工心情舒畅,焕发出了极大的生产积极性。1977年6月13日至18日,中共榆社县委召开全县工业学大庆工作会议,县农机厂、化肥厂、阿胶厂、社城公社等7个企业和单位交流了经验,提出一年建成大寨县,三年普及大庆式企业的奋斗目标,讨论制定了榆社县三年普及大庆式企业的规划和措施。会议还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工业学大庆会议精神,对恢复全县工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会议对照大庆的经验找到了差距:主要是建设班子、培养队伍、实现思想革命化不如大庆标准高;依靠工人阶级搞好企业管理不如大庆要求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社会主义生产不如大庆速度快、贡献大。会议也提出了一些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高指标。如:提出到1980年全县基本普及大庆式企业;“五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要比“四五”期末翻一番,要求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在1977年内要达到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已经达到本企业历史先进水平的单位,要在1978、1979两年内赶上并超过全国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力争尽快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全县工业生产出现了转机。1978年7月,榆社县鞋帽服装厂被评为晋中地区“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同时被山西省革委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授予锦旗一面。
交通建设方面。1977年1月1日,途经榆社县的太(原)焦(作)铁路建成通车。该铁路由中铁三局承建,于1970年动工,动用榆社县2700多名民兵,境内全长61.9公里,15个隧道,跨31座桥梁,由北向南穿越本县两河口、社城、西马、城关、郝壁、韩村6个公社,共设石会、阳乐、社城、东马、榆社、台曲、韩村7个站。太(原)焦(作)铁路的建成通车,对加快榆社发展、方便群众生活起到重要作用。1978年开建东(汇)郭(郊)公路线工程,该线是在原有高脚路上改扩建,起点为东汇公社石花村口,经小下车、大下车、梁峪、段家庄、郭家庄、杨家垴、北沟、讲堂、上咱则、下咱则,最后到达郭郊,全长15公里,形成县城东路县乡环线,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农业生产方面。粉碎“四人帮”后,中共榆社县委进一步提高了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继续坚持把普及大寨县(区)作为农村的中心工作来抓。1977年1月,县委贯彻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提出了关于建成大寨县的具体意见和措施:要求全县农村结合深揭猛批“四人帮”,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领导,认真学习推广大寨经营管理经验,继续大搞社会主义农田基本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农业生产政策,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壮大社队集体经济。之后,榆社县农村掀起了一个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力争上游、建成大寨县的热潮。1977年8月19日,中共榆社县委召开了全县农田基本建设会议,参会人员有大队党支部书记、全体公社干部、工作队长以及县级机关副局长以上干部共800余人,会期10天。同时组织与会人员到昔阳、平定两县进行了参观,检查了全县12个公社的农田基本建设情况。1977年,在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中共山西省委把榆社县列入本省建成30个大寨县的行列。同年底经上级检查验收,榆社县基本建成大寨县。1978年1月21日至29日,中共榆社县委在县城召开学大寨群英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县学大寨先进集体代表和模范个人、县级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公社全体干部和社级单位负责人、县社全体工作队队员、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部分党员、生产队队长共3000余人,人数之多、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大会表彰了先进集体499个,标兵个人103个,学大寨先进公社7个,树立大寨式公社标兵1个,大寨式大队标兵1个,大寨式大队8个。大会总结了经验,提出动员全县力量,努力把榆社县建成高标准大寨县。1978年,全县农业生产又跨出了一大步,粮食总产达到4987.5万公斤,比1975年增产440.5万公斤。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榆社县农田历来水土流失严重,或过沙、或过粘,多盐碱,耕层浅薄,地块小且不平整,耕地质量不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有低产田33.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90%。其中水土流失面积有24.66万亩,过沙过粘等劣地有16.52万亩。1977年之后,在建设大寨县热潮中,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立社队农田建设专业队43个,队员7000余人,改造盐碱下湿地2.39万亩和易涝耕地5300亩,“三保田”达到3万亩,到1978年,浊漳河沿岸基本建成5万多亩旱涝保收良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田建设实行以乡、村统一规划,按劳力分户承包,分片治理。共整修二坡地8.1万亩,新开河滩地3.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改善水浇地5300亩。1978和1979两年,中共榆社县委发动全县人民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全县工交、财贸、文教、卫生、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全力支援农业生产,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各行各业都发挥各自优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一派热火朝天、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壮观景象。
社队企业建设方面。粉碎“四人帮”后,榆社县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和农业学大寨的重要内容抓在手上,从思想认识、班子建设、发展环境和工作部署上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农村的社队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7年,全县共有社队企业833个,从业人员2858人,社队企业总产值600.55万元。社队企业的较快发展,有效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其收入占到了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5%,为农业积累了大量资金,购置了多种农业机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然而,由于当时尚未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具体工作中仍沿袭着不少“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大寨的错误做法,加之清查运动中扩大化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此,社队企业发展仍受到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掣肘着榆社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