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991年后,榆社县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学校布局与办学方向,努力实现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开创了榆社县教育工作新局面。

1992年,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根据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按照《山西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实施方案》和《山西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方案》精神要求,榆社县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普通高中两项改革的方案》,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和调整高中教学计划两项改革,严格学籍管理,全力抓好必修课,合理开设选修课,认真落实活动课,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纠正了文理偏科和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

5月,县教育局更名为县教育委员会(简称县教委),全县有34所中小学校设教导处。同年9月,在城关一小开设一个弱智班,标志着榆社特教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按照国家教委《1988年至1995年全国中小学实验发展规划要点》《1990年至1995年全国中小学校仪器设施及实验室建设要求》和《山西省中小学实现“三配套”和普及实验教学的标准要求及验收办法》,扎扎实实搞教育工作,全县小学实现了“三配套”和普及实验教学。电视机、监视器、投影仪、录音机由校校有逐步发展为班班有。全县勤工俭学学校378所,其中校办工厂5个、农场351个、林场429个、饲养场2个,总收入为26.91万元。

1993年,根据晋中行署教育委员会《关于全区民办教师整顿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榆社教育局制定相应实施方案,进行核编定员,颁发证书,实现了榆社县民办教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教育工作贯彻“一纲两法”,坚持依法治教,狠抓内部管理,紧紧围绕“两基”总目标,实现教育为榆社经济上新台阶服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强化教师队伍规范化管理,维护广大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应有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加强乡级教育领导机构建设,理顺“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加强了“燎原计划”示范乡校的建设和职业中学校办工厂的建设,全县校办林场达到429个、果园94个、农场351个、成材林7000亩,农场年产粮12.5万公斤、种药材82亩。建起5个工厂、2个饲养场、12个经济实体,年纯收入达30万元。

同年9月10日,县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与晋教普字(93)7号文件精神,出台《榆社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调整规划》和《榆社县1993年至1995年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全县335所小学、24所中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进度进行调整。要求各乡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县直有关单位,根据规划精神摸清情况、健全档案、采取措施、保证时间、保证质量、保证标准,圆满完成九年普及义务教育任务。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减少复式教学层次,消灭五级复式,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1993年以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把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当作振兴教育、改善教育硬件设施的重头戏来抓。1994年政府投资200万元,建立榆社县第三中学,县城学校布局趋于合理,缓解了县城初中入学难的问题,初中入学率上升到95%。1997年全县投入建校资金1560万元,新建改建校舍111所、建筑面积达34214平方米。其中项目扶贫建校31所、世界银行贷款建校65所、群众自筹资金建校15所,基本完成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

1995年后,榆社县把搞好“两基”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扫盲工作原则,按照本县九年义务教育调整规划,在城关镇、云簇镇、韩村乡3个乡镇达标的基础上,新增北寨乡、河峪乡、东汇乡3个乡,至同年底全部扫除了剩余文盲。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形成扫盲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建立村校结合新机制,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农科教结合的教育新结构,校办林场1.57万亩、教科农基地578处、农地778亩、果园216亩,种植干水果6480株。同年勤工俭学收入达126万元,除补助教师生活、购置教学用品外,有15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自1992年以来,榆社县积极开展集资办学,开展多渠道集资、多方面救助活动,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到1995年6月22日,共收到救助资金4万余元,使全县622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与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共救助失学儿童60名,1995年仍有22名学生接受结对救助。

1998年10月21日,国家教委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检查组组长、内蒙古自治区教委主任段其贵在榆社进行为期2天的义务教育工程项目验收,对榆社教育改革、“两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榆社的经验在全国9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