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三个重要任务之一。中共榆社县委针对少数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起不到应有作用;一些国有企业干部沿用产品经济时代的领导方法,缺乏适应新形势的领导水平的实际,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研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下功夫抓好农村和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两个大头”。
1991年,对农村基层班子进行分类排队,其中一类班子128个,占37.2%;二类166个,占57.3%;三类28个,占9.1%。当年举办村支部书记培训班2期,培训128人次,有7个支部工作有明显起色。1992年,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总结、推广10个经济发达村的经验,调整经济薄弱村支部。1993年,在全县大规模开展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同时,在“争先创优”活动中,涌现出先进党委8个、先进党支部35个、优秀共产党员50名。1994年5月16日,中共榆社县委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全县43个贫困村的后进支部。(一)全方位、多层次抓后进支部整顿;(二)组建4支整顿队伍,全面覆盖后进支部村;(三)实行目标责任制,年终进行评比验收,进行兑现奖惩。同年12月,榆社县推行“两议五公开”(即党员代表议事、村民代表议事,财务公开、计划生育公开、宅基地审批公开、土地承包公开、任务负担公开)、“两结合”(即推进工作与加强基层班子相结合、推进工作与整顿农村财务相结合)成效显著。以县农经中心牵头,抽调农口有关部门40余人,经过一个月整顿,在全县建立民主化管理村237个村,清理和理顺“包包账”“断头账”13个村,清欠78万元;对292个村进行了财务审计,规范了各种合同356份。全县整治了10个大村、乱村,从而出现了无刑事案件的乡4个、无刑事案件的村325个,全县信访案件逐渐减少,提高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支部的升级转变,全县红旗支部、先进支部、较好支部占64%。12月,中共榆社县委抽调县、乡机关40名年富力强的机关干部,进驻20个农村后进支部帮助整顿转化,并明确要求完成“五个一”任务,即选好一个支部书记;至少发展一名党员;帮助发展一个集体企业;帮助选中一条经济发展的路子;健全一套组织建设、经济建设、村风民俗三位一体的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制度。40名干部进行短期培训后,分赴各村开展工作。1995年,中共榆社县委按照中央“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好、工作制度好、小康建设业绩好、人民群众反映好)目标,加强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在39个后进村中,调整26个支部,选配23名党支部书记。在后进村发展党员40名,确定259名入党先进分子。到年底,20个后进村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其中3个村可达2000元以上、17个村达本乡收入平均水平。1996年,本着“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才换人”的原则,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在被帮扶的51个村中调整11个村支部班子,其中调整了1名村支部书记、8名村主任。同时,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全面推进党组织建设,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全县在309个村中共调整支部成员97名。
通过整顿调整,全县党的基层组织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