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牺盟会的发展和解散

一、榆社牺盟会的发展和解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形成,榆社党的组织基本依靠牺盟会的合法身份来开展工作。牺盟会的特派员也是党组织的负责人,他们一方面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和宣传鼓动工作,唤起民众觉悟,推行合理负担,实行空室清野,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另一方面则发动群众改造旧的政权,建立抗日政权和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定夫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榆社参加了牺盟会,并被批准成为榆社县牺盟会协助员。此后,特派员石植生和协助员马定夫,在全县教员中和云簇、城关、赵王等大编村发展会员,宣传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并深入到各区筹备组建区牺盟会组织机构。从组织和领导力量上巩固和发展抗日宣传活动,动员民众掀起抗日高潮。到1937年9月初,全县牺盟会会员发展1000多人。

为了更加广泛地贯彻中共洛川会议精神和北方局的指示,1937年9月27日至30日,牺盟会在太原召开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公布了牺盟会新的工作纲领和大会宣言,明确规定牺盟会今后的任务是“武装人民上前线,为保卫山西而斗争”,强调“改革政治机构,扩大民主权利,改善人民生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条件与保证”,提出牺盟会的工作方针是“武装民众,组织自卫队,发动并扩大游击战争,用革命的战争,战胜日本强盗。”同月,山西省牺盟总会决定在辽县设立牺盟辽县中心区,统一协调太行山腹心地区和顺、辽县(今左权县)、榆社、武乡等地牺盟会的工作。榆社牺盟会归属辽县(今左权县)牺盟中心区管辖。

牺盟会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榆社牺盟会新增白猷之、万华青、张静如为牺盟会协助员。榆社牺盟会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将扩展牺盟会组织和发展会员、扩大牺盟会在民众中的影响放在首位,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在全县的农民中广泛发展牺盟会员。到1937年11月初,全县4个区公所驻地均设立了牺盟会组织机构,其中张静如任一区牺盟会主任,周志高任二区牺盟会主任。

11月初,牺盟总会在太原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地:(一)采取大刀阔斧的工作方法,实现新法令,组织游击队、自卫队;(二)各地方立即发动游击战争;(三)牺盟会决不退出县境,留在敌人后方继续战斗。同月,榆社县将各村发展的游击队员集中到县城,进行政治、军事培训,同时成立了榆社县游击大队总部。当月,榆社牺盟会任命孟瀛峰为牺盟会协助员。12月,根据山西省牺盟会决定,宋肇庆任榆社牺盟会特派员。

1938年初,县牺盟会决定在县城发展牺盟会员,填补榆社中心地域空白。马定夫等先后介绍孟全登、王五如加入牺盟会。同时,依托王五如家开办诊疗所和住房宽裕的条件,将榆社牺盟会办公地点设到王五如家。同年2月,牺盟会沁县中心区成立,牺盟会辽县中心区撤销,榆社牺盟会改由牺盟会沁县中心区管辖。

1938年3月6日至7日,牺盟会沁县中心区分区召开各县联席会议,榆社牺盟会派人参加了会议,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6月,一二九师谢(谢家庆)张(张国传)大队到达榆社后,决定在县、区、村建立自卫队武装组织,发展自卫队员。榆社牺盟会县、区领导分别深入到全县各区、村,组织建立起自卫队组织机构,发展队员400多人。同时,组织领导群众站岗放哨、锄奸反霸,配合部队搞运输、抬担架,开展抗日活动。同年7月,榆社一区牺盟会配合本区党委,召开了群众大会,检查“五一减租”执行情况,对不执行减租政策的地主进行了坚决斗争。12月,共产党员高尔华受山西省牺盟会派遣到榆社,担任榆社牺盟会特派员。至1938年底,榆社全县大部分村庄建立了牺盟会组织,牺盟会员发展到2000余人。

1939年1月,山西第三专署召开行政扩大会议后,榆社牺盟会按照会议要求,积极部署战前准备工作,防范日军新的进攻。11月,榆社牺盟会协助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了屯粮运动。郝壁编村牺盟会,紧密配合本村党支部,动员群众大屯粮,成效显著,受到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表彰,并向全县推广了郝壁编村屯粮运动经验。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相继遭到破坏。1940年4月,榆社牺盟会被迫解散。

榆社牺盟会从成立始,尽管形式上是“官办”机构,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抗日救国团体,它所开展的一切抗日工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从成立到解散,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但它从具体实际出发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的各项工作,都为榆社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抗战大好局面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