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产力标准大讨论
党的十三大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理论时,确定了“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是社会主义所需求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后,各地特别是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决定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入手,更新思想观念,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振兴榆社经济。
1988年6月28日,县委组织县四套班子全体领导联系实际开展生产力标准讨论。首先认真学习了中央有关生产力标准讨论的文件、社论和省委书记李立功关于生产力标准讨论的讲话。通过学习和讨论,县领导思想认识有了提高,达到了“一清三初”和“三破三立”。“一清三初”。即:认清了当前的大好形势,初步弄通了当前开展的生产力标准讨论和10年前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各自所具有的不尽相同的突破点;从思想上初步认清了生产力标准大讨论对我们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认识上初步确立了生产力标准讨论对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作用。“三破三立”。即:破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立敢为天下先,敢冒天下险;破小打小闹,眼高手低,立敢于竞争,敢挣大钱,敢于负债经营;破满足现状,习惯做太平人,立敢于创业的观念,尽快提高生产力。
在生产力标准讨论中,县委以党的十三大报告为主要教材,以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依据,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围绕省委提出的解放思想的要求,紧密联系实际,谈认识,谈思想,谈体会,谈教训,真正从灵魂深处来一场自我革命。县委认为,全县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据省委、地委的安排部署,县委决定用半年左右时间,在全县开展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通过生产力标准大讨论,推动全县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县委认为,榆社落后的主观原因有四条:一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与沿海地区相比,思想不解放的突出表现是商品经济观念不强,经济实力不雄厚。二是农业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后劲不足。三是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四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差距大。究其根源,主要是各级党组织闭关自守、自满自足、缺少开放意识,精神不振,士气不高,“等”“靠”思想严重,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不好,战斗力不强。
县委认为,更新观念应从十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冲破“主义”“本本”等传统观念,赋予“主义”“本本”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实实在在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生产力标准。二是在政策上,要冲破“一慢二看三通过”的求稳守旧思想,树立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政策要用好用活用足,灵活变通和先实践后向上级要政策的政策观。三是在经济发展上,要冲破“从商必奸”和“宁愿在家喝开水,不愿外出赶张嘴”的自我封闭意识,树立与发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四是在市场竞争上,要冲破“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的思想禁锢,树立在竞争中求生存、竞争中求发展和敢为天下先的观念。五是在经营方式上,要打破“国营保险、集体勉强、个体危险”的观念,树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江河湖海都行船,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观念。六是在人才使用上,要打破论资排辈,只用所谓“好人”“完人”的用人观念,树立唯才是举,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敢于按生产力标准启用一大批能人的观念。七是在看人看事上,要克服“左视眼”和“红眼病”等戴上有色眼镜看人的观念,善于在种种议论中把握真相,树立真正支持和保护改革者的观念。八是在判断是非上,要反对“唯书”“唯上”不唯实的唯心主义观念,树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唯物主义观念。九是在改革实践上,要打消“只能有成绩不能有失误”的空想主义,树立既能赢得起,但也允许失误的辩证观念。十是在战略思维上,要冲破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束缚,树立今天想明天,着眼长远的战略思想和科技领先、效益为重、不断向生产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观念。
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开展生产力标准讨论的安排意见,要求各单位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破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保守思想和落后意识。二要推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三要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加强团结,真抓实干。在学习讨论中,各单位都把学习讨论与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依据生产力标准找到本单位的主要差距,从各自实际出发,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发展生产力的措施,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1988年7月18日,中共榆社县委推出全县生产力标准讨论的焦点和必须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打破经济封锁格局,在技术、资金、市场、资源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开放,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二是摒弃分散做法,集中力量建立能够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即要以四个基地为龙头,优先扶持生产力要素充分的乡、村、户进行先期开发,然后通过带动和辐射作用,牵动全局发展。三是以教育为突破口,尽快提高劳动力素质。四是强化基础发展,积蓄经济稳定增长后劲,继续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林、牧、工业等基础产业开发。
开展生产力标准的学习讨论,是真理标准讨论的继续和深入,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意识到了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把握了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了改革、开放和发展意识,特别是树立了一切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出发的观念。生产力标准学习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扫除了障碍,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1989年2月4日,榆社县总结了十年改革的十大变化。(一)经济发展大增量。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87年达到4987万元,比1978年增长9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300万元,比1978年增长6培。(二)工业企业大突破。全县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20个,增加到1987年的31个,并出现了年盈利百万元以上的企业,产品品种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榆社酒厂生产的山泉液白酒和工农厂生产的铜锤荣获省优产品,填补了本县历史上无省优产品的空白。(三)农业条件大改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榆社县先后被国家确定为苹果特供县、养牛基地县、养鱼示范县等全省专业重点县。(四)乡镇企业大突起。1987年乡镇企业发展到1026个,吸收劳动力8947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25.6%,产值达到2207.33万元,比1978年增长3.4倍。(五)教育事业大进步。十年间,全县339所学校基本实现“一无两有”,217所学校达到普及初等教育规划要求。(六)交通电力大改观。1987年,新增通车9个乡镇205个村,全县实现了乡乡通机动车;新增通电村150个,除14个自然村外,实现了村村通电。(七)邮电通讯大发展。1987年,邮电业务总量比1978年增长2.1倍,电话机增加近100部,邮电线路达到1072.9公里,县级机关开通了自动电话。(八)城乡面貌大变样。县城楼房随处可见,街道宽敞整洁,农民新居连片,少数富起来的农民建起了小二楼。(九)人民生活大变化。1987年全县人均收入245元,比1978年增长2.02倍,出现了像小杜余沟村人均900元的富裕村和年售粮万斤收入万元的富裕户。(十)人民素质大提高,观念大改变。过去普通农民最大的本领就是抬担肩挑,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种田人干起工业、手工业、商业,搞起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