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一、贯彻“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在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会议号召全党要恢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1961年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自组织和领导调查组到农村调查。经过全党的调查研究,中央连续制定了旨在纠正“左”倾错误的《人民公社六十条》《商业工作四十条》《手工业工作三十五条》《科研工作十四条》《高等教育工作六十条》《工业工作七十条》。1962年1月至2月,中共中央又先后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通称“七千人大会”)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在两次会议上,中央带头检查了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总结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的基本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的指导思想,并制定通过了大规模调整的方案。

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工作。1962年3月14日,中共榆社县委召开全县精减调整全日制中学会议,各公社书记、粮食局长、各中学书记等参加了会议。会后,全县5所全日制中学,除保留榆社中学、云簇中学、社城中学、郝壁中学外,撤销了讲堂中学,并将社城中学转为社办公助中学,将郝壁中学转为民办中学。县办的4所农中、职中全部精减。

同年4月1日,中共榆社县委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和中共山西省委、中共晋中地委的要求,开始在全县组织开展了精简机构、精减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工作。5月,县委进行机构精简,除保留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纪检委外,其它机构一律撤销。12月,中共榆社县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精兵简政的精神,对全县干部队伍进行了精减调整。全县1961年末共有干部1148名,其中正式干部784名,营业员、售货员191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6名,试用干部123名,其他干部34名。1962年新编制干部954名,应精减干部194名。此次共精减处理各种干部269名,其中正式干部169名,非正式干部100名。精减处理的办法是退休、退职、发放生活补助、下放农村和工厂等。被精减处理的干部中,科局级干部12名,一般干部157名,其他干部100名。到1962年底,全县共精减职工641人,占原有职工总数的21.3%;减少吃商品粮者896人,占原吃商品粮人数的31.2%;减少城镇人口282人,占原城镇人口的19.4%。精减后,全县共有职工人数2499人,吃商品粮人数3421人,有城镇人口2015人。

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调整。1962年,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共榆社县委组织开展了农村整风整社运动,并加强了农村党支部工作。在全县农村整风整社运动中,认真贯彻中央方针,从回忆对比、总结经验教训、访贫问苦、安排好社员生活、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工农联盟教育入手,通过1961年收益分配、正确执行多劳多得政策、核算单位下放、充分发动群众,使整风整社运动进度快、效果好。3月,为了加强农村党支部工作,县委挑选150名党性强、熟悉支部工作的党员干部(其中公社党委委员79名,县科局长以上党员干部45名),组成了支部工作骨干队伍,对全县265个农村党支部帮助指导工作。9月23日,中共榆社县委组织对乔家沟、陈家沟、南河底3个生产队进行了典型调查。之后,根据调查资料,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作出了《关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初步意见》。意见认为,从1958年以来,全县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和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造成了生产力严重破坏,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表现为:一是耕地减少,地力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三是高征购,过量征购了农民粮食,造成人畜体弱;四是牲畜逐年减少,耕畜严重疲弱;五是施肥数量减少,肥料质量降低;六是养猪数量大大减少;七是作物播种比例失调,破坏了合理倒茬轮作;八是原有农具车辆严重失修损坏。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县委制定了具体方案和措施,计划用4年时间使全县粮食产量达到5510万斤。措施是:扩大耕地;提高地力;发展牲畜;扩大灌溉;做好种子工作,建立优种田;整顿基层组织,充实生产队领导。

对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规模的调整。在精简机构、压缩城镇人口、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中共榆社县委积极采取措施,对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规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从1958年到1960年,榆社县每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明显超过财力、物力的承受范围。1961年3月,县委根据国家支持农业机械事业的政策,成立了国营拖拉机站,手工业社也开始生产铁制农具镐(镢)、锹、锄、镰四大产品,化肥生产和农药产品的产量也进一步增长,为全县农业的技术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1961年贯彻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和中共山西省委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对全县基本建设规模进行了大力压缩,将一些可以缓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暂时取消,集中力量为农业生产服务,支援农业和轻工业。1961年7月,中共榆社县委决定恢复手工业体制,发展手工业生产,调动广大手工业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确保手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市场货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国营工业或公社工业的企业,凡是不利于调动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不利于恢复和增加产品品种,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不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都必须采取适当的步骤调整恢复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或合作小组;凡是不恢复所有制确实能办好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不再变动。农村人民公社兴办的工业,如农业机械修配、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材料工业等,凡是适宜集中生产、又能办好的,可以仍然保持公社集体所有制,由公社继续经营,分别核算,各计盈亏;凡是不适宜集中生产,不改变所有制就办不好的,应当经过人民公社社员代表大会和职工的同意,改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小组,或者改为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经营的手工业小组;凡是没有发展前途,没有经营条件的,应该停办。对于一些走街串户的家庭手工业者,县委积极鼓励发展。19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本着先退够、再调整的原则,县委进一步把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工作,作为调整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取消了一批基本建设项目,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方面,重点充实了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行业,使全县的经济初步出现了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全党动手,大办农业”的指导思想,动员各行各业从各个方面对农业进行大力支援。

1963年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决定从1963年起,继续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从1963年10月起,中共榆社县委对全县国民经济继续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从大规模缩减、大幅度后退转向充实和提高。在农业方面,主要是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和提高生产队管理水平,争取以粮、棉、油为中心的农业全面丰收。在工业方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反浪费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进一步提高经济技术指标。其目标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扭转亏损。具体措施是反浪费,找差距,推广先进经验,并把推广先进经验与整顿企业管理、贯彻中央《工业七十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和各种经济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在全县工业企业内开展了以小措施、小革新、小改进、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新活动。在商业系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全县商业系统把改善经营管理当作保证增产节约、增加资金积累的主要措施,大力加强对财会、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专业公司和经营部门的财会管理体制。根据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核定企业的流动资金,积极推广太谷县商业试点经验,通过具体的购、销、调、存等业务经营管理,有效发挥了商业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工业生产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1965年,榆社国民经济调整任务顺利完成,全县经济摆脱了“大跃进”所带来的严重困难局面,重新出现了稳定、协调、全面发展的态势。一是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765万元,比1957年的2144万元增长了28.96%。农作物产量、油料等都超过历史水平。二是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趋向正常,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三是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物价趋向稳定。到196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06万元,国民生产总值639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65万元。从1962年至1965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高价商品改为平价,集市贸易价格基本接近国家标牌价格。

经过调整,全县的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