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群团组织的建立和农村党组织的发展

三、抗日群团组织的建立和农村党组织的发展

1.抗日群团组织的建立

根据抗战形势和党中央对太行山根据地的抗战方针,中共冀豫晋省委号召各个根据地建立各种抗日群团组织。1937年11月中旬,中共榆社县委、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着手在全县范围内陆续建立了总工会、工人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等各种群众团体,初步打开了动员全民抗战的新局面。其中,榆社县总工会主席由马申瀛担任。

11月中旬,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还宣布成立榆社县抗日救国战地总动员实施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由高沐鸿任主任,宋肇庆(榆社县牺盟会特派员)任副主任,一二九师驻榆社部队负责人、榆社县牺盟会各救会负责人、榆社县游击大队总部负责人和进步人士等9人为动委会委员。动委会主要任务是协助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榆社县抗日救国战地总动员实施委员会等群众团体组织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使榆社县成为太行革命根据地战略重地和大后方之一。到1938年底,全县共发展青年抗日先锋队、游击队、自卫队、基干队等抗日组织,队员有821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其中,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2350人,基干队员2720人,自卫队队员3140人。

2.农村党组织的发展

1937年11月中旬,八路军一二九师工作团队员、中共党员原世英,在榆社县鱼头村先后发展党员3名,并帮助建立鱼头村党支部,选举程德恩(又名程保珍)为党支部书记。鱼头村党支部是榆社县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在八路军工作团的协助下,党的工作在全县农村迅速展开,各个大编村相继成立了党支部。到1938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党组织102个,其中有4个区分委,9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25人。

榆社县农村党组织的建立,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强统一战线、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奠定了基础,也在榆社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