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重点”工程的实施
发电输电工程进展顺利。1991年,施工架设榆社变电站至华能榆社电厂35千伏输电线路12.341公里,满足了城乡用电需求;榆社化肥厂重架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3.4公里,保证了新上烧碱项目。1992年10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华能榆社电厂一期工程隆重开工,装机容量为2XI10万千瓦国产机组。投产后将有效地发挥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变输煤为输电,不仅缓解晋中东部用电紧张局面,而且对改变老区经济落后状况、促进老区经济发展、支援省内外经济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2年,投资240万元完成改善城关供电设施工程,完成变电站塔容改造工程由1.6万伏安增至3.6万伏安;1993年,施工架设华能榆社电厂至榆社变电站110千伏线路13.l公里,同年榆社变电站由单电源供电改为双电源供电。1994年,架设华能榆社电厂至平遥220千伏输出过境线路33.4公里,次年架设过境线路32.96公里。不仅保证了全县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要,而且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兴水引水工程提质增效。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投资2862.74万元,兴建提水工程17处,解决68个村庄、1.99万人和4100头牲畜吃水问题。至1992年全县机井达356眼,基本满足工农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1993年后,由于原提水设备老化以及开采过快过滥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等因素,致使农村饮水出现新的困难。1995年至1998年,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据统计,期间总投资355.4万元,完成工程75处,解决85个村、18628人和4436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1999年,晋中行署组织人员对全区农村饮水困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按缺水标准测定,榆社县缺水人口在3至4万人左右,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0%左右。当年投资63.2万元,完成工程17处,解决17个村、2000人和148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领导干部分工包片等各项农建责任制,确保了农建工作的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严格执行劳动积累工制度,同时采取以资代劳、以工折款等措施,使全县农建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全县投资220万元,由城关、石花、东汇、河南街、坂坡、连家庄等村联合对东河进行治理,先后加固河岸10公里、新造良田5500亩,东河水患问题得到解决。1991年至1996年,利用联合国资金602.17万元,治理浊漳河,除对原有防洪堤进行加固修补外,新建防洪堤坝60公里,开挖土方24.8万立方米,回填土85.3万立方米,抛石11.6万立方米,干砌石5万立方米,浆砌石240万立方米,铅丝石笼130万立方米,共开发滩地6万余亩,使沿河两岸4个乡镇、40余个村、5万户农户受益。
修路扩路工程如期完成。1994年5月19日,县重点工程项目——电厂路、廉村桥、东升街工程如期完工。1995年,县城东升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全长1220米、设计宽度26米,路高与坂坡桥相平行,全为沥青路面,工程总投资200余万元,全县捐资90万元,工程于次年竣工使用。1996年,在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晋中地区公路分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太长线(太原至长治)61K-76K拓宽改建工程开工。太长线拓宽改建工程南起太长线漳河桥76公里、北至太长线社城61公里,全长15公里,由原来的三级路改建成路面宽12米的二级路,路基工程土石方15万立方,大小桥涵36座,当年全段工程竣工通车。至此,榆社有了第一条二级公路,为榆社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