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榆社的形势和党组织面临的任务

二、新中国成立后榆社的形势和党组织面临的任务

1944年3月,榆社全县解放。1947年6月27日,中共榆社县委在潭村举行了纪念“七一”大会,并向全县人民公开了自己的组织名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全县的人民民主政权基本建立。从1944年3月全境解放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五年半时间里,中共榆社县委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坚决肃清旧政权遗留下来的蒋阎反动势力,严厉打击一切破坏革命和生产的反革命活动,彻底粉碎反动势力妄图死灰复燃的美梦,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全县党组织在斗争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威望不断提高,农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和民兵队伍逐步建立,这些都为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其次,全县所有村庄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的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力得到解放,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榆社县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政治上,阎锡山反动势力虽然受到严重打击,却很难一下子从根本上铲除。一些特务分子和恶霸势力相互勾结,伺机破坏,一贯道等反动会道门在遭受沉重打击后死灰复燃,四处活动,破坏铁路和电力设施,严重威胁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封建残余势力以及烟、赌、妓等旧社会的毒瘤和买卖婚姻等旧的习惯势力仍未肃清,它们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民主制度尚待完善。在经济上,虽经五年多的努力,生产力有所发展,但由于深受日军入侵、蒋阎反动势力的压迫和内战消耗的影响,全县经济仍十分薄弱。1949年,农业生产歉收,粮食短缺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全县仍有不少农户缺牲畜、缺种子、缺劳力。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境内工商业发展十分落后,生产薄弱,为数不多的一些小商号、小作坊和手工业营运也十分艰难。全县财政、金融等机构尚在筹建和完善中,其运行还不正常。1949年,全县总人口为7.01万人,共有耕地36.70万亩,而工农业总产值仅有1919万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党组织和党的队伍自身也面临着执掌政权后能不能经受住执政地位考验的问题。新中国成立时,全县仅有112个党支部、2950名党员,有的村还没有建立党的组织,有的村还没有共产党员。当时的党员干部,大部分是从土改斗争的积极分子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知识少,政策水平低,加之一部分党员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情绪,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在党的队伍中不同程度出现了贪污腐败、挥霍浪费、官僚主义等不良习气,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影响到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在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后,党的干部和党员还普遍缺乏领导工农业生产、搞好经济建设的经验,这对刚刚转入和平建设不久的榆社县党组织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榆社县党的组织面临的形势是错综复杂的,要真正带领群众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新生活,就必须在政治上坚决镇压和肃清各种反革命残余势力,深入开展社会改革,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在经济上需集中精力医治战争创伤,打击投机资本,稳定金融物价,恢复和发展生产,下大力气改善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在党的建设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清除剥削阶级思想,切实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巩固党的各级组织,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所有这些,都成为摆在全县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前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