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规划的制定
(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建设龙头产业特色县和强县富民升位为目标,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业集团化、市场专业化、旅游特色化、科教一体化五个重点,着力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优势拳头产品、优势骨干企业,加快战略产业的建立和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到20世纪末,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位居东山前列。
发展方针:加快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步伐;加快战略产业的建立,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大科技教育,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二)发展战略
1、龙头战略;2、产品战略;3、科技战略;4、民营经济战略;5、能人战略。
(三)奋斗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
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亿元,年平均递增1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21元,年均递增13.8%;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亿元、2.4亿元、1.5亿元,年均分别递增6.3%、13.9%、26.7%。
2、结构调整目标
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要加强第一产业,在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上下功夫;突出发展第二产业,要在扩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在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服务产业上有突破。同时,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器”,到2000年,三个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2∶48∶30。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39.2%提高到55%。
3、经济效益目标
到2000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97.5%,产品销售率达到58%左右,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九五”期间平均递增23.4%,2000年达到5500万元。
4、人民生活质量目标
到2000年基本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95年的1850元增加到3500元(以1995年价计,下同),年均递增13.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37元增加到2000元,年均递增19%。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7平方米和17平方米,衣食住行用和健康水平等将达到小康标准。
5、社会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保持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到2000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万人人中拥有大中专毕业生242人,比1995年提高2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九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6%以内,人口数量为14.2万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医疗保健、失业救济、就业培训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失业率控制在8%以内,并积极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治理和保护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秩序明显改观,安定团结、奋发向上、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正逐步形成。
(四)“九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扶持支柱产业;开发建设一个黄金地段;加快贫困乡村的脱贫致富步伐;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