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农村党员和整顿农村党支部

一、集训农村党员和整顿农村党支部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传到榆社后,在部分党员和群众中也产生了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悲观情绪,极少数群众患上了“恐日症”,直接影响着全县的抗日斗争。5月,为了消除全县群众中存在的混乱思想,激发全县群众的抗日斗志,确立必胜的信念和信心,中共榆社县委在县委党校组织开展了农村党支部书记、部分支部委员和党员骨干力量集训。此次集训在旋余沟县委党校驻地进行,时间为两个月,参加集训200余人。在集训期间,中共榆社县委书记王谦作了关于抗日形势教育的报告,县委副书记籍薪田、县委党校校长李忠进行了辅导讲课,学员学习了《联共党史》《社会发展史》《党支部教程》等课程,集训党员列席了(建国前)中共榆社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听取了县委书记王谦向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此次集训,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消除了混乱思想,坚定了抗日信念。

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处于极其艰苦的时期,中共榆社县委的工作重心也紧紧围绕抗日战争来进行。1942年4月上旬,县委制定了检查和整顿农村党支部的提纲,并组成工作组,以区为片,开展村村(党支部)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存在突出问题的党支部有四类,即:未经整顿,起不到领导作用的党支部;部分党支部成员参军后,班子不健全的党支部;腐化自私,封建思想浓厚,支部成员闹矛盾、不团结,严重脱离群众的党支部;对敌斗争无办法的党支部。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县委检查组和各区分委要求及时纠正并给予指导,帮助部分问题严重的农村党支部进行整顿,重点解决党支部班子不健全和对敌斗争不力的问题。通过检查和指导,农村党支部建设得到加强,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4年10月下旬,中共榆社县委组织全县村级干部开展了冬季学习运动,主要学习抗日时事政治。通过学习,启发和教育村级干部为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做好思想准备。1945年3月31日,县委全面分析、总结了全县农村党支部1944年发动的大生产运动的状况,评选出五类农村党支部。其中:第一类为先进党支部,有前庄、鱼头、桃阳、大寨、逆流河、讲堂6个;第二类为一般党支部,有岚峪、大垴、潭村、王家沟、清秀、郝壁、河峪、白村8个;第三类党支部有台曲、李峪、邓峪、庄头、柳泉、魏城、东方山、南庄、韩村、王宁、马会、崇串、王景、杏榛、红崖头、廉村、圪塔滩、拐则、峡口19个;第四类党支部有仰天、侯目(现更修)、南村、屯村、上赤土6个;第五类党支部有贾峪、城关2个。为了更好地发挥党支部和党员领导生产运动的先锋模范作用,县委要求各区农村党支部改进工作作风,健全党的组织,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