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
1982年,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精神,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努力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扭转了过去“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农村经济得以更快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按照“以林、牧、蚕桑为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多种经营和消费品发展与生产,尽快把榆社建成林牧基地县”的农业发展方针,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作物布局,改变学大寨期间片面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追求高产作物而形成的单一种植格局,在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的前提下,放宽政策,规模开发,引导群众积极发展以林、牧、桑为主的多种经营。全县建立了119个林业基地队,137个畜牧基地队,124个蚕桑基地队。林业育苗5000亩,占耕地面积的2%;种草6000亩,占耕地面积的2.4%;育桑苗、建桑园5300亩,占耕地面积的2.4%。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栽桑,共减少粮田面积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随之,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30%的劳动力从粮食生产转移到林、牧、蚕桑,以及其他多种经营上来,变单一经济为多种经营,农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以林、牧、蚕桑为主的多种经营在整个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平均每年多种经营收入391万元,占总收入的29%。在耕地、劳力减少,多种经营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然保持在8000万斤左右。尤其是过去一些长期贫困的生产队,产量、收入成倍增长,村民彻底告别了靠返销粮过日子的生活,全县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28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均收人的3倍多。据有关部门统计,1981年,全县购买自行车1898辆,缝纫机1369台,手表2033只,收音机3095台。以上四大件比1978年增加2268件。1981年全县共有5300余户社员盖新房26390间,建房户占总农户的19%,建新房间数是过去30年房屋总数的三分之一。1981年农村储蓄总额比1978年净增71万元,社员人均存款32元。1985年,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林、牧、果,大办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94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032万元,农村人均收入248元,比上年增长11.7%。农业形势发展的主要特点:(一)种植业结构初步形成合理格局。经济作物由上年的10%调整为14%,种植面积扩大到4.3万亩。(二)林业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年大面积造林11万亩,比1984年增长47.6%,植树造林1.6万亩。全县新发展造林专业户1127户,其中百亩以上的42户。(三)干鲜水果有了较大发展。全县新建果园6038亩,增长162%。(四)畜牧业生产形势喜人。年末大牲畜存栏达到2.2万头,全县养殖户增加到1074户,家庭牧场发展到18个,占晋中地区的40%,为此,晋中地区在榆社县召开了全区畜牧业现场会。(五)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到979个,从业人员达到7631人,总产值及劳务收入达到1780万元,增长55%。
在林业生产方面,实行“谁种谁有”的政策,鼓励社员个人植树造林。在落实和放宽林牧政策上主要做了三件事:(一)稳定和落实林权。社员的自留树和房前屋后树木,发给林木所有证,受法律保护。全县共给2005户发放林权证,解决林权纠纷1520件。(二)给社员划分荒山荒坡发展多种经营。要求各大队划出三分之一的荒山荒坡荒滩给社员植树、种草、栽桑、养蚕。(三)取消了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的禁令。社员养大牲畜、养羊、养猪、养鸡不受数量限制,允许社员自留地里育树苗、桑苗,国家给予贷款支持。县农业银行为社员发放贷款达23.9万元。1981年全县成林面积由1978年的13万亩增加到1981年的17万亩,零星植树373万余株。1982年,西马公社新村大队农民赵全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承包130多亩荒山植树造林,成为全县第一个承包荒山造林、治理小流域的农民,三年造林180亩,植树2万余株,种草50多亩,被评为省、地、县三级劳动模范。北寨乡牛槽沟村社员张二小,从1979年起,十几年如一日,起早贪黑,在房前屋后、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截至1992年底,张二小拥有树林面积300多亩,用材林4万多株,经济林40余株。据有关部门测算,总价值可达300多万元,成为榆社农民植树造林第一户。1985年4月5日,晋中地委、晋中行署在榆社县召开了全区林业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区11个县(市)的县(市)长、林业局长。与会人员参观了城关、云簇、西马、社城、东汇等6个乡镇15个村的植树造林工作,地、县领导到城关镇狐老爷沟栽植了200余株纪念树。1986年4月20日,全县春季植树造林工作会议后,全县共完成新造林18300亩、植树85万株。太焦铁路沿线完成植树2800亩。1990年11月9日,晋中地区秋季植树造林现场会在榆社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林业厅、省造林局、晋中地区领导、各县市林业局长。现场会实地参观了东汇乡的王景绿化工程、讲堂乡的芝草垴水源涵养用材林工程、郝壁镇高垴经济林工程、城关镇李峪沟用材林工程以及岚峪乡清凉寺、河峪乡禅山寺的旅游景区绿化工程、社城镇官上和韩村的通道绿化工程项目,听取了榆社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汇报。通过两天的实地参观,省、地领导和与会人员对榆社县林业工作给予了肯定,特别是对榆社县三年造林达100万亩、治理面积32万亩、最大工程达4万亩的规模表示肯定与赞赏。
在畜牧业方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把发展集体养畜和扶持个人养畜结合起来,采取“队有队养,七定一奖、队有私养,三保一奖、公私半养,分成所有”的办法,积极扶持社员个人养畜,多形式、多途径发展畜牧业。上述政策的出台,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各种大牲畜、家禽饲养量逐年增长。1978年全县大牲畜的存栏数为15580头,1981年增加到18000头,增长16%。1978年羊存栏数为72819只,1981年增加到99828只,增长37%。在养殖业中,还增加了鹿、貂、兔等项目。1985年5月23日,榆社县召开了驴基地建设和综合利用座谈会,山西省科委、山西省畜牧研究所、晋中地区科委有关单位负责人、专家、科技人员共11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到榆社县北山晕村、武源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大家认为,榆社牧坡广阔,谷物种植面积大,历史上群众素有养驴习惯,开发养驴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会议提出了建立养驴基地,建好母驴群,搞好骟驴育肥和驴肉加工试验等。榆社县科委制定的驴基地建设及综合利用被列为山西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986年4月21日,全省肉牛出口现场会在榆社县召开,承担全省肉牛出口任务的30多个县和各地经贸局的负责同志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山西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副经理徐德林、晋中地区经贸局副局长翟志华出席会议。会议参观了榆社县酒糟育肥肉牛项目,榆社县外贸公司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本县城乡联合、集中育肥肉牛的经验。1987年4月15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积极制定多项优惠政策,号召和鼓励农民承包荒山荒坡,兴办家庭牧场,收到了显著效果。截至1986年底,全县兴办家庭牧场73个、出口肉牛902头,出口量占晋中地区的60%,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为国家换取外汇72万元。1987年9月12日,晋中地区青贮饲草工作会议在榆社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晋中地区畜牧局有关领导、各县市分管畜牧工作的副县市长、畜牧局长、草原站长等共计60多人。与会人员参观了榆社县近年来牧业生产的典型,听取了榆社县关于发展畜牧业的介绍,会议就全区秋季开展打草青贮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1989年,榆社县养牛名列全省前茅。同年,全县养牛又向品种改良与科学饲养方向发展,全县养牛的数量逐步增加,质量品质显著提高,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5年,全县兴办养牛牧场38个,存栏牛692头,到1988年,全县已有6个乡镇达到专业乡镇标准,涌现出56个养牛专业村,203个养牛专业户,存栏牛达到22000头。从1982年至1988年累计出栏商品牛23310头,出口肉牛4597头,为国家创汇达144万美元。